陈刚毅事迹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察局   发布时间:2006-07-17   字体大小:

中国廉政网

雪山为证

??记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陈刚毅(一)

徐怀顺


是怎样的精神,让他甘于相守寂寞,游走于繁华和荒凉始终不改初衷?
是怎样的境界,让他不惧高寒缺氧,四年里为雪域高原建起一路一桥?
是怎样的信念,让他身患癌症依旧勇往直前,术后七次化疗四次进藏?
往复8000公里的采访历程,3000多米的海拔落差。2006年4月3日至12日,追寻着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陈刚毅???一个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那坚实的足迹,记者见证了雪山的高度,更见证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交通人的精神境界可以达到的高度。心中的问号一一拉直。
雪山为证。那是一曲用刚强和坚毅谱就的激扬乐章,诉说的是对党的忠诚、对交通事业的热爱,旋律里浸透着创新、敬业、奉献、执着!
那蜿蜒曲折的茶马古道,烙下了陈刚毅直面病魔七次化疗四次进藏的脚印
“结肠癌,中期……”任凭家人、同事不断编织着善意的谎言,陈刚毅还是知道了自己的真实病情。犹如一声炸雷,这位刚强、坚毅的汉子被打懵了!这时,离他2004年2月25日做手术已经过去了20多天。
其实,早在2003年9月,陈刚毅就觉得身体有点不对劲,腹部隐隐作痛,到了11月份,症状就更严重了,经常拉肚子。可工地附近缺医少药,忙于工作的陈刚毅又觉得回内地检查太花时间,看病的事一拖再拖,只是在疼得受不了的时候吃两片消炎止痛药。
“我还能活多久?命运怎么这样残酷啊……”就像憋足了劲准备驰骋赛场的运动员突然被取消了参赛资格,躺在病床上,陈刚毅一度辗转难眠。
堂堂七尺男儿,岂惧“魑魅魍魉”。这个在学生时代就渴盼拥有刚强和坚毅品格,把名字由“光义”改为“刚毅”的汉子没有被病魔击垮。因为,支撑他的除了亲情、友情,还有最难以割舍的交通事业,还有那座倾注了全部心血、正在兴建的角笼坝大桥。
“治病的事就交给医生,我自己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从那时起,陈刚毅的心就又飞回了角笼坝,把重返西藏工地的念头刻进了心底。
角笼坝位于沿茶马古道南线蜿蜒而行的214国道(又称滇藏公路)由滇入藏约30公里处,属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乡。自1997年出现第一次泥石流开始,这里每年都要发生10余次山体滑坡,造成事故10余起,死伤数十人,渐渐形成了一条深70多米、宽100多米的巨大泥石流沟。奔涌而下的泥石流曾让澜沧江的水断流了好几秒,最严重的一次竟导致交通堵塞长达一个月。据说,每次因泥石流造成的交通堵塞都会让昌都和周边地区菜价疯涨。
“角笼坝”,成了让当地群众和过往司机说起来脊背上都会冒凉气的词语,成了连接云南和西藏的主要通道214国道的“卡脖子”地段。正因为如此,2002年,交通部决定投资1.1亿元,援助西藏自治区在这里建造一座主跨345米的钢结构悬索桥,跨过泥石流沟,彻底解决问题。援建任务交给了湖北省交通厅,项目法人代表的担子落到了有过援藏经历的陈刚毅肩上。
陈刚毅读得懂当地尝尽了“行路难”的藏胞渴盼着天堑变通途的眼神。此刻,他一边积极配合治疗,一边保持与角笼坝大桥工地的热线联系,时刻关注着项目的进展。
    为了更快恢复,陈刚毅忍着化疗后的恶心、呕吐,强迫自己喝点稀饭、牛奶,哪怕喝了吐,吐了再喝;化疗针打多了,血管都发硬,有时打一针要换几个护士,怕护士紧张,他疼得满身是汗还笑着说:“尽管扎……” 
2004年5月初,第二次化疗刚结束,感觉刚好一些,陈刚毅就坐不住了。
“刚毅啊,孩子才14岁,我们母女俩还要靠你啊。你到西藏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听丈夫执意要去西藏,妻子毛细安搂着女儿泣不成声。
“细安,这可能是我承担的最后一个大项目了,就让我干完吧。我想画个圆满的句号。你放心,如果不对劲,我马上回来。”望着妻女,陈刚毅模糊了双眼,却没有动摇决心。
拗不过把事业看得比命还重的陈刚毅,毛细安只好同意。说服了妻子,他又开始找设计院的领导。
“工程上的事,没有人比我熟,换人需要时间适应,会影响进度。”“打电话遥控指挥不方便,也说不清楚,有些事得到现场看才行。”“我去那儿精神有了寄托,对病情还有好处,你们就‘成全’我吧!”……
陈刚毅“死缠烂打”,摆出种种理由“软磨硬泡”,最终让设计院领导松了口。5月8日,陈刚毅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角笼坝工地。
从此,那蜿蜒曲折的茶马古道,烙下了陈刚毅直面病魔进出西藏的脚印???在七次化疗期间,他四次进藏,最长的一次在工地上呆了一个多月。2005年,结束化疗的陈刚毅更是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工程上。
面对吞噬健康的癌症病魔,有的人意志消沉,有的人及时行乐,而陈刚毅选择的却是继续工作!
那如彩虹般横卧山谷的角笼坝大桥,见证了陈刚毅创新中付出的努力、收获的成功
2006年4月8日,来到盐井乡的记者,决定去看看那座倾注了陈刚毅全部心血的大桥。从住地出发,颠簸于“挂”在半山腰的狭窄土石路上,30分钟后,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撞”进视野???橘红色的主缆和钢梁十分显眼,横跨山谷的桥身仿佛一道彩虹飞架南北。它,见证了陈刚毅不懈探索创新中付出的努力、收获的成功。
在高原、高寒地区破碎性、风化性岩层上,修建这样一座大跨度隧道式锚碇悬索桥,一定会碰到不少技术难题吧?记者的问题,让陈刚毅的同事、角笼坝项目办成员熊颂宝思绪回到了过去。他说,因为桥址地质结构十分复杂,有“西藏第一跨”之称的角笼坝大桥,在开挖隧道修建锚洞时,前前后后发生过大小不下20次的塌方。
面对锚洞一次次的塌方,陈刚毅担忧起来:按设计方案采取隧道锚碇的方法在破碎性、风化性玄武岩上建桥,技术上是否可靠?如果这个方案不可行,则要采用巨型混凝土墩重力式锚碇,投资会高出好多倍。
那段时间,陈刚毅就像着了魔,拖着虚弱的身体天天往工地跑,在塌方的锚洞那里一呆就是很长时间;回到项目办也顾不上休息,带去的技术资料都被翻得卷起了角;不停地向专家请教,让他电话费猛涨……
“摸着石头过河!”深思熟虑后,陈刚毅提出先进行岩锚模拟试验及单根锚、群锚试验。根据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他决定采用在锚碇后增加预应力锚索的方案,即在锚碇周围破碎的岩体上打孔,然后将预应力锚索放进去、压浆,使锚索和山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锚索和山体一起承受大桥的重量。这一方案最终获得成功。
“大桥通车前,由30辆20吨满载车和2辆30吨重载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动静载试验,结果表明大桥所有结构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谈起大桥,陈刚毅脸上写满成就感。
“在西藏那种特定的环境和地理位置,采用锚碇后增加预应力锚索方案,在国内也是第一次应用。陈刚毅与同事们一起用专业技术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攻克了难关,实现了一个新的突破。”湖北省规划设计院院长姜友生说。
取得这样的成就,陈刚毅一定是建造钢结构悬索桥的行家里手吧?设计院的同志告诉记者,其实陈刚毅的专业是土木工程,不过,连专家都被他“蒙”过。
那是2003年4月7日,陈刚毅飞抵拉萨,进行角笼坝大桥工程招标工作。在50多天里,他带领同事们完成了原本需要100多天的工作量。
“一看就是行家干的活,漂亮!”他们编制的工程招标文件,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肯定,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认为,在交通部同批9个援藏项目中“质量最好,效率最高,提交资料最及时、最完整”。
可活做得漂亮的陈刚毅付出了怎样的艰辛!那段时间,面对技术上涉及到土木、化工、冶金、铸造等多个领域的全新工程,他就像被上紧了发条,没日没夜地翻阅资料、编制文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眼皮打架、困意来袭就用香烟和浓茶提神,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难点,要翻遍手边的书籍,打十几个电话请教。极度疲劳加上高原反应,让陈刚毅的肠胃变得不适,只能用白开水泡点米饭勉强下咽,短短50多天,他整整瘦了11斤。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病魔悄悄地侵入了他的身体。
“就是通过那两个月的磨练,让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也使我对做好角笼坝大桥充满了信心。”陈刚毅说,“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必须敢于应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
或许正是这股子不怕困难坎坷、敢于突破创新的钻劲儿,让陈刚毅经过20年的努力,在一个知识分子密集、人才荟萃的群体里,从基础学历是中专的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成长为一名懂设计、会施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技术骨干。
那神奇的雪域高原看到了陈刚毅无论修路还是架桥,始终视质量为生命的高度负责精神
在西藏,黄金施工季节只有短短几个月,耽误了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有人问,质量标准是不是可以网开一面?陈刚毅态度坚定:“质量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部颁标准,不论是什么地方,只能往高靠,绝不能往低降。”
无论是在山南修路,还是在芒康架桥,陈刚毅始终视质量为生命,不容瑕疵、拒绝遗憾。
对此,设计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进华深有体会。2001年,修建湖北省第二大援藏工程、投资2520万元的“湖北大道”时,他们在西藏山南地区一起工作了大半年。
那时,陈刚毅是项目总工程师。坚持“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他,从施工材料的选用,到工程质量的验收,每一个环节都谨慎对待、严格把关。
当地的一家水泥厂借“地主”之便推销水泥,可因为他们的水泥当时质量不稳定,陈刚毅最终还是舍近求远,选择了拉萨水泥厂的免检水泥。
高原不比内地,3500多米的海拔,即使人躺着啥都不干也相当于背了25斤的东西。工程开工的头两个月,项目部没来得及配车,从住地到工地来来回回,要走十几公里。可不管高原反应让人多难受,陈刚毅仍然每天去现场查看。
西藏的昼夜温差大,水泥板养护控制难。在路面施工的三个月里,陈刚毅裹着大衣,每晚都要打着手电筒到施工现场观察温度、优化养护方案。一次,他在检查中发现一段200米的水泥稳定层强度不合格,立即要求打掉重来。
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施工单位要耗去相当多的时间,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在这种地方,做到这种程度已经不错了。放一马吧……”他们又是托人说情又是送礼。陈刚毅只有一句话:“我们修路要对老百姓负责,不能留下豆腐渣工程!”他心里知道,交通工程建设是不允许有缺憾的,今天放一马,明天造成的可能是道路寿命的缩短,往严重说是对人民群众生命的不负责,是要被人戳着脊梁骨骂的。
正是凭着一丝不苟、质量第一的高度负责精神,陈刚毅和同志们一起把“湖北大道”项目建成了“精品工程”,创造了当时西藏城市道路建设史上技术标准最高、建设管理最规范、质量监理最到位等10项第一,2002年被评为全国公路建设优质工程。
据几个月前到过山南的高进华讲,虽然“湖北大道”周边不断有开发和建设项目,路上载重车辆川流不息,但4年多过去了,就连两旁历经无数次碾轧的人行道彩砖都完好无损。
角笼坝大桥桥址属泥石流多发地段。为了稳固山体、保障路基不偏移,他们决定在路基下方修建挡土墙。一次检查,陈刚毅发现有300多立方米的墙面座浆不饱满,立即提出异议,并叫来负责工程监理的黄绍国督促施工单位全部返工。 
“生活中陈总是个随和的人,但在工作上非常较真。”角笼坝大桥项目办的杨吉红回忆说。有一次,他在计量数据上出了点小误差,陈刚毅火了,那股严厉劲让旁边的人都很震惊。当时,杨吉红想不通,现在他理解了。他说,正是陈刚毅严格把关,角笼坝大桥才建成了全藏的样板工程,所有分项工程的质量优良率都在96%以上。
“修的每一条路、建的每一座桥,都铭刻着人生的足迹,我希望今后回首时,能多一些欣慰少一点遗憾。”陈刚毅发自肺腑地说。
正是凭着这股认真劲,20年来,他先后从事过交通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管理等工作,在每一处都留下了高度负责的美名。
那滔滔奔流的澜沧江水,诉说着陈刚毅???一个癌症患者,笑对苦难、乐于奉献的人生境界
在西藏,面对恶劣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身体健康的记者都有了高原反应:头疼、失眠,有的还吸上了氧。陈刚毅,一个癌症患者又该是忍受了怎样的病痛折磨?那滔滔奔流的澜沧江水,知道他笑对苦难、乐于奉献的故事。
2004年5月8日,一个让陈刚毅的同事、项目办成员熊颂宝至今记忆犹新的日子。那天,他到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接手术后第一次进藏的陈刚毅。
那一次,熊颂宝觉得300多公里的路格外长。可不是么!这段路,要跨越金沙江,要翻过海拔近5000米的白茫雪山,要在土石路上贴着澜沧江蜿蜒而行百公里,要转过上千个弯道……越野车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歇了不下20次。即使这样,在过白茫雪山时,身体虚弱的陈刚毅吸着氧好几次都差点昏倒。
一路颠簸,他们用了14个小时才到达项目办所在地。此时已近晚上10点,蒙蒙细雨飘飘洒洒。可陈刚毅执意要到15公里外的工地去,说:“都到跟前了,不去看看,睡不着呀!”
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却让所有在场的人泪水模糊了双眼???身体虚弱的陈刚毅,满脑子想的还是工程!
谁能体会一个正在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在高原所要承受的痛楚!在西藏的日日夜夜里,病痛加上高原反应,陈刚毅每晚真正能睡着的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每次进出都要瘦个七八斤。
一件泛旧的睡衣,几经洗涤依然布满斑斑点点的黑褐色印迹,这是陈刚毅在角笼坝工地穿过的。它见证了化疗不良反应带给陈刚毅的痛楚。化疗让陈刚毅背上起满了小红疙瘩,晚上痒得睡不着,只好不停地用手抓。然而,因为血小板降低,抓破后血很难止住,印在睡衣上,久了就留下许多黑褐色痕迹。
但是,一投入工作,陈刚毅就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病人。一天晚上11点,在熊颂宝的“监督”下,陈刚毅熄灭了房间的灯。可凌晨两点,醒来的熊颂宝却发现,陈刚毅房间的灯还亮着,昏黄的台灯下,他正一手抵着肚子一手紧握着笔艰难地在厚厚的资料上写着审查意见。
杨吉红还记得,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和施工单位的同志忙到了晚上12点多。考虑到陈刚毅身体虚弱,他请施工单位的人明天再来,可陈刚毅执意要把事处理完,这一干就到了凌晨两点。
是什么支撑他这么做?“快乐就在岗位上,生命就在事业中!我当然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可贵的生命需要有意义的事业来支撑。”陈刚毅给出了答案。
这就是一个浑身散发着刚强和坚毅,把奉献当成美德、把吃苦当成快乐的人!
2005年8月3日,一个让陈刚毅充满自豪、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那天,角笼坝大桥通车了,成百上千的藏汉群众扎红结彩,载歌载舞。一位藏族老阿爸抚摸着大桥橘红色的钢梁,用藏语呼喊着:“被泥石流冲走的乡亲啊,你们睁眼看看吧,大桥修起来了,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2006年4月8日,几十名一早就等候在角笼坝大桥上的藏胞,恳切地要记者转达他们对陈刚毅早日康复的美好祝愿。一声声“好人扎西德勒”更让记者坚信:一个无私奉献、为民办实事的人,人民会永远记着他!
这一点,对陈刚毅而言,雪山可以为他作证。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