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奉献为患者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察局   发布时间:2014-12-15   字体大小:

——记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覃玉鸣

 

 

  在街坊的心中,她是最爱——“业务顶呱呱,出了名的‘一针准’!”、“永远笑咪咪,有求必应还不要任何回报!”;在同事心中,她是榜样——在最累岗位竟能一干就是23年、被掌掴了竟还笑着安抚对方、为方便工作竟然常年在单位旁租房子住,三个“竟然”,是惊叹,更是钦佩。

  她是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覃玉鸣,在大石镇当地可谓“名人”,只要说起她,人人竖起大拇指。覃玉鸣说,不想让患者多等一分钟,是自己的职业理念;坚守为民、务实、清廉,不仅是为了患者也是为了自己;心中坦然,得到患者的信任,已经给了自己最大的回报,这更坚定了自己在医护一线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信心。

  街坊最爱的护士长:排着队也要等她“一针准”

  “我要等护士长来打针!”2013年10月,覃玉鸣正式告别工作17年的急诊科,成为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长达半年多的时间,急诊科的新护士长仍然不时面对这样的尴尬:“不对,不对,我等的是那个护士长,鸣姐!”

  番禺二院的护理部主任罗奇花说,一直以来,在医院有这样的奇特现象,很多患者尤其是老病号,排着队,专等鸣姐打针,“一针准”绰号几乎无人不知。鸣姐打针,无论打头皮针还是静脉针,基本能达到一针完成。按覃玉鸣自己总结的口诀,无非就是“一(扎针)快、二(推针)慢、三感觉”。给老人打针,要注意找准血管;给小孩打针,要注意安慰。

  然而“一针准”,不是凭空而来的本领,更非念念口诀就行。1991年7月,刚从卫校毕业的覃玉鸣分配到珠江医院,从此一头扎进医院最苦最累的急诊科护理岗位;1993年10月,她调入现番禺二院,即原大石人民医院。也是从那时起,覃玉鸣开始“练功苦旅”。那时的医院还只是一所镇级卫生院,环境艰苦,医疗设施很简陋,更主要是医护人员严重缺乏。“那时,内科、外科、儿科病人同聚一个科室,全院只有50多张病床,每天住院病床都是满满的,护士不仅要护理,还要治疗、收费、发药,甚至干着护工的活”,覃玉鸣意识到,过硬的本领才能应付,于是,她全力对气管插管、颈外静脉注射、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能“强攻”,唯一办法就是练习、再练习,直到得心应手,“这样让我工作起来很自信”,而这些,其实并非都是护士的职责范围。

  有时候抢救危重病人需要马上进行气管插管,插管工作一般是由麻醉师来做的,如果麻醉师繁忙,病人就得等。在覃玉鸣看来,这个等待对病人家属以及病人病情来说,哪怕是几分钟,“都太漫长”。每次看到这个情况,她总希望自己能学会“气管插管术”,为抢救病人争分夺秒。后来,覃玉鸣决定自己去练,她主动去找麻醉医生教自己,平时不断揣摩体会,一有机会也抓紧实操练习,就这样,覃玉鸣硬是把“气管插管术”这项无需护士掌握的技术学会了。

  除了在医院的实操练习,覃玉鸣还不断坚持自学,毕业23年来,她从中专生变为本科生,从护士变为主管护师。她说,医护人员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应对一线各种急症和难题。

  “练功”不辍能源源不断带来工作自信,让覃玉鸣不断创造着生命奇迹。1996年,番禺二院刚成立急诊科,她担任护士长,有一晚她正值夜班,补液区有一个哮喘病人突然发生呼吸骤停,时间紧迫已经来不及找值班医生处理,覃玉鸣凭着多年的护理经验毫不犹豫地给病人畅通气道、马上实施气管插管,以呼吸囊辅助呼吸,病人渐渐恢复了自主呼吸。事后,值班的医生抹了一把汗,感叹“今晚如果不是你值班,病人真不知会如何……”

  2003年,覃玉鸣与李医生随救护车一起出车,到河村抢救一名溺水的患儿。当他们到达河村卫生站时,村医生已经停止了一系列的抢救,“没了,心跳、呼吸都没有了。”患者家属只能悲痛万分。覃玉鸣与李医生毫不犹豫,投入抢救,一连串的措施——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吸痰、颈外静脉穿刺通道、静推肾上腺素……,有效抢救及时跟上后,患儿竟然被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

  在急诊科与医生一起,从死神魔掌中争夺病人生命,一干就是20年,对于怎样第一时间抢救病人,覃玉鸣有着一整套的业务积累,只要有急救病人入院,使命感就召唤着她冲上前去,全力战斗。她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7月一个晚上7点多,两个家属推着三轮车惊慌失措地闯进来,车上一个阿婆已经没有呼吸了,诉说是吃着饭就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覃玉鸣怀疑是气管有异物,她立即把病人推进抢救室,快速用喉镜打开气管一看,果然有一团异物在气管口堵着,她马上打开吸痰机,接上连接管,负压一吸,一个大汤圆应声而出,阿婆活过来了,前后少于1分钟!有机会、有能力救人一命,何其幸福!

  身先士卒的护士长: 她打造了一流的急诊护理团队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热爱护理专业、在急诊护理上屡创生命奇迹的覃玉鸣,从当上护士长的那天起,不仅把病人的需要当成自己最重要的责任,还为自己定下了培养一流团队的目标。她带过的急诊护士几百人,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覃玉鸣给她们讲过的定位:“抢救就是一场竞赛,医生就象排球赛场上的主攻手,我们护士要做好二传手,医护配合默契,动作敏捷,才能赢得竞赛”。不仅在业务上严格要求自己的团队,在廉洁从业方面,覃玉鸣也对自己的团队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要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真情感染患者和家属。”

  覃玉鸣所在的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位于广州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每天来求诊的病人络绎不绝,医院急诊室的工作量一直是超负荷运行,由于急诊室经常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急症患者,所以急诊室作为医院的“门面”,其服务质量、业务水平直接关系着医院形象。对于疑难病例、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覃玉鸣从来都是亲自参与,每一次都动手演示复杂、技术难度高的护理操作,手把手指导年轻的护士们,带出了一个技术精湛的专业团队。急诊业务一直在稳步发展中,管理需要规范,在覃玉鸣的努力下,急诊科出台了全院著名的“七声、六心、四动、三勤”:要来有迎声,去有送声,治疗时有称呼声,合作后有谢声,遇到病人有询问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接听电话有问候声;要有热心、爱心、细心、责任心、同情心;要主动介绍、主动帮助、主动征求、主动反馈;要勤观察、勤动手、勤动口。最重要的是,“不让患者多等一分钟”,更进一步的主动迎战。

  1996年,番禺沙湾地区登革热暴发,覃玉鸣主动报名参加了沙湾医院的护理支援,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分昼夜地与严重的疫情作战;2003年,“非典”疫情刚刚暴发,社会上人心惶惶,即使是医护人员也对这种“不明原因肺炎”感到恐惧,害怕在救护过程中被感染。覃玉鸣作为护士长,时刻关注一起奋战的医护人员安危,千方百计做好医护人员的各项防护措施,而她自己,始终坚守在一线。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广州市第一例确诊的“非典”病人,首次就诊的医院,正是当时的大石人民医院,她们最终赢得了抗击“非典”疫情的胜利!

  2010年亚动期间,番禺区120分中心承担着亚运外围保障任务。籍此契机,覃玉鸣大力强化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首先是加强培训,她结合自己科室的专业特点,制定并实施急救知识培训并严格考试,确保人人过关,让全科室的护士都学到了心肺复苏、包扎止血、气管插管、脊柱板使用等。与此同时,对调度员、救护车驾驶员等也进行了不同内容的专业培训,使急救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都大大提高。她还针对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应对经验不足的状况,详细制定了各种预案,火灾现场急救、食物中毒、大型车祸、场馆内人群踩踏等无一遗漏,实地演练更不含糊。覃玉鸣自己,带头放弃休息,一直工作在急诊室第一线,保证24小时有护士值班。

  急诊室工作风险大,突发事件多,危重病人多。身为护士长的覃玉鸣,需要时时起表率作用,每逢重大抢救,不论节假日、不分昼夜,她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工作中,覃玉鸣始终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而在科室管理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一直被坚持着,护士们说“护士长对我们是严中有爱”,表现出来就是团队精神放在第一位,医护间营造出浓浓的关爱、凝聚、奋进的氛围,因此激励着她们最大限度发挥潜力,各自实现最高自我价值。

  经过不懈努力,覃玉鸣率领的急诊护理组团队,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抗非典先进集体、共青团员示范岗、共产党员示范岗、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实现了她所设定的培养一流团队的目标!

  坚守底线的护士长:她不收红包还免费服务

  急诊科岗位,无疑是全医院最紧张、最苦最累的第一线,不仅需要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更需要任劳任怨,挥汗如雨,长期绷紧神经。在番禺二院,覃玉鸣是唯一一位从建科开始“一直站岗”的人,很多人惊讶于瘦小的她如此能吃苦、抗压。

  从医23年,覃玉鸣的廉洁口碑同样令人惊叹——她从未“以医谋私”,从无搭车开过一片药;每一位急诊病人在她眼中都是一样的,及时接诊、仔细检查、及时抢救,从无区别对待;她带头签订不收红包的承诺书,带领自己的团队廉洁从业,全科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从未出现多收费,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患者充分享受到“花最少的钱,得最优的服务”。

  也曾有人问覃玉鸣,这个护理岗位这么重要,患者和家属肯定给了不少好处吧?她说,说没有肯定是假话。每一场急救完病人,患者家属经常感动得不知所措,经常给她悄悄地塞红包;有些患者和家属有时候过年过节,也会悄悄地塞红包、送礼品。但无一例外都遭到覃玉鸣的拒绝:“这是我的职责,病人的康复,就是对我表示的最大感激,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我获得的最大幸福”。最后,了解覃玉鸣的患者和家属也知道了她的这个“习惯”,也就不再去“碰钉子”了。

  覃玉鸣说,我觉得病人和家属对我的支持和理解更重要,这是真心话,用流行语说,就是“与成就感相比,红包简直是弱爆了”。

  在番禺二院急诊科就诊的街坊都知道,这里的患者无一例外都享受到亲人般的照料:有人主动为年老体弱的病人取药,有人为抽血患者代购早点,有人为患者免费提供开水、针线,有人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送药等等。不用大家多问,都知道这是覃玉鸣带领的护士姑娘们。除了在医院服务患者,覃玉鸣还坚持多年利用业余时间,为行动不便的慢性病患者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免费为他们体检。在番禺二院,常有一些无联系方式、无亲属、无姓名的“三无”病人,覃玉鸣对待这些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属,她给病人擦身、喂饭,不嫌累不嫌脏。

  医患之间的温情在悄悄升腾着,医生护士和病人之间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有一次,由于收费处工作人员一时疏忽,一位病人本来十元的治疗费,竟收了一百元,当时病人自己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覃玉鸣在为病人注射的时候发现了,立即向病人解释,并拿治疗单和发票到收费处帮病人退回九十元,病人非但不责怪,反而拉着她的手连声说“没关系,能体谅”。

  医患关系不会永远都是和风细雨,“一巴掌掴过来,护士仍然保持着微笑安抚患者”,这是医院非常出名的鸣姐事件。“病人当时的心情,我可以理解。”覃玉鸣回忆,2006年某天晚上,眼见一个患者在救治过程中情绪莫名变坏,她上前准备安慰之际,没想到一巴掌打过来……“五个手指印一下子清晰地印在了她的脸上”。医院副院长罗玲英表示,覃玉鸣没有叫喊,更没有借故离开,而是忍着疼痛,继续微笑着坚持安抚工作。据罗玲英介绍,医院位于番禺大石东联村内,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急诊科经常接到打群架、喝醉酒受伤的病人,医护人员被粗暴对待的情况很平常。覃玉鸣说,她觉得这是病人发病状态下的“无意之举”,护理人员要多一些包容,不应该跟病人计较,才能让他们康复得更快。

  除了外伤、心梗、高烧等病人,近十几年来,需要输液的少儿病人,也成为了急诊护理最大的压力来源之一。覃玉鸣翻了下记录,仅以2012年4-7月计,几乎日均1300多个补液少儿患者,姑娘们都忙得象机器人一样。而“一针准”的覃玉鸣,更是一个顶三个。难能可贵的是,工作再忙再累,覃玉鸣和她的护理团队坚持与家长、患儿做好沟通、解释工作,极少发生投诉。“其实,患者最需要的是聆听、沟通”,覃玉鸣说,在急诊科、ICU病房,来的都是危急或危重病人,医护人员是在打仗,对于家属而言又何尝不是焦虑万分呢?一旦他们对亲人状况不明,就会引发误解。每当出现这种情况,覃玉鸣都会耐心听着家属说完所有不满,柔声安抚对方,待家属冷静后再一起分析、查找出现误会的原因,确实存在需要进行补救情形的,马上落实,所以,每次几乎都能顺利“熄火”。

  覃玉鸣在工作中发现,及时告知家属,其亲人的病情严重程度,说明病情可能的演变过程等沟通工作非常重要。2013年,在她的倡导下,番禺二院开通了分诊通道,将抵院急诊病人分为红、黄、绿三通道,强化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亏欠”家庭的护士长:她的女儿在医院“长大”

  在覃玉鸣的手机里,存着13岁女儿获奖的画作,画面上,是充满童真的五彩人体解剖图,还有内脏分布图,“这个孩子是在医院里长大的。”官坑村的老病号陈伯说。

  二十年如一日,覃玉鸣往往都是从早上7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半,一天在医院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周末也基本上不休息,即使偶尔有短时休息也是24小时随时候命,这已经是工作常态,她说“习惯了”。同样习惯的,还有她的女儿与丈夫。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已经习惯了没有妈妈的陪伴,自己上学、自己回家做饭、自己温习功课。而婚前从不下厨的丈夫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

  在急诊科里,时间就是生命。覃玉鸣常年在急诊科工作,为了方便24小时待命,覃玉鸣的家成了她最大的后盾:为了能更专心工作,覃玉鸣的家从广州市繁华的中心老城区搬到了市郊大石镇,为了离医院更近些以便处理应急工作,她也没有入住大石镇的小区房,而是一直租住在医院旁边的城中村里,“我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只要医院一有紧急情况,我在两分钟内就能快速回到医院”,覃玉鸣说。这种“工作狂”的状态得到了家人,特别是丈夫和女儿的理解,这是覃玉鸣内心最感动、最开心的。

  但是,毕竟女儿还小,“女儿问我最多的就是,妈妈,什么时候可以一起过周末?”“没办法,有病人需要妈妈去抢救。”因为加班太多,覃玉鸣很少时间陪着女儿。但令人欣慰的是,女儿很懂事,因为自己很少时间照顾她,反而培养了女儿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甚至时时送饭到医院给妈妈。覃玉鸣不想用“对家人抱歉”、“工作影响了家庭”等类似的说法,她最想表示的是家人、家庭给自己提供强大后盾的感谢。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3年的覃玉鸣,先后被评为“广州市抗非典标兵”、“广州市优秀护士”、“番禺区护理学会优秀会员”、大石人民医院“先进个人”、“服务之星”,年年荣获该院“优秀护士”、“先进管理者”称号,2009-2012年度广州番禺区劳动模范称号。2011年5月,她荣登中国文明网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榜”,2013年获评为“广州市第五届道德模范”、“广州市第八届南丁格尔式优秀护士奖”,无论是在医院同事、领导,还是在街坊、患者的眼中,覃玉鸣都当之无愧。

  这么高强度的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的一线护理工作,一干就是23年,有没想过转岗,轻松点?对此,覃玉鸣笑着说,护理生涯确实每一天都像在“打仗”,每周七天自己都基本出现在医院,没想到自己竟然一干就这么久。“不过,就算在病人无理取闹甚至遭遇掌掴,或者有轻松工作岗位的机会,我从未想过打退堂鼓‘转岗’。我想,以后也不会离开护理一线,一直干到退休。”覃玉鸣说。正是对生命的珍重感、医护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感,以及对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品质的追求,让覃玉鸣无私无畏、无怨无悔,23年如一日,坚守在又苦又累的护理岗位上,实现着有意义的人生。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