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护着国,我来守着家”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02-07   字体大小:

春节期间,感受我国赴黎巴嫩维和分队11个怀孕家庭的大爱

“你去护着国,我来守着家”

中国第四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提高防卫能力训练。谢 华摄

中国第四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提高防卫能力训练。谢 华摄

  “张文攀当爸爸了!”春节期间,我国第十五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传来好消息:平面建筑连指导员张文攀的妻子刚顺利生下一个儿子!

  妻子生产那晚,张文攀在万里之外守着电话等了一个通宵。作为父亲,当孩子呱呱坠地之时,理应守护在旁,献上一个暖暖的拥抱。可这简单的“出生礼”,他却是无能为力。

  和张文攀同样“无助”的,共有11名官兵。2016年5月下旬,以陆军第14集团军某工兵团为主体组建的该分队远涉重洋,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出征的队伍里有11名家属怀孕的准爸爸。妻子怀胎十月,他们的维和工作还没结束;待到凯旋回国,孩子已经是襁褓中的婴儿了。

  丈夫担起国家使命,妻子挑起家庭重任。都说“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这11个军人家庭身上,闪耀着中国军人守望和平的大爱情怀,彰显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道义担当。

  军人的家庭,烙印着军人的担当

  2016年休假归队,得知妻子阿雪梅怀孕的消息时,上士杨继洪正在滇西某高原驻训。“要当爸爸了!”那一刻,他感到自己幸福得快要飞起来了。然而2个月后,一个让杨继洪左右为难的选择摆在面前:维和出发通知来了。

  去,还是不去?

  作为一个10余次在部队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的精武标兵,杨继洪是单位首推的维和人选。代表国家和军队走出国门维护世界和平,也是他当兵以来最大的梦想。偏偏在这节骨眼上,孩子说来就来。

  那天晚上,杨继洪在电话里与妻子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一开始,妻子哭得稀里哗啦,最后还是支持了他。出征那天,他收到妻子的一条短信:“放心去维和,家里的事交给我,你就等着回来抱孩子吧。”

  和杨继洪一样,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财务官耿新枢断然没有走出国门的勇气。去年春节期间,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岳父病逝,全家人笼罩在巨大的悲痛中。而今妻子任晓娜“有喜了”,正需要丈夫照顾,他觉得此时走太不合适。岳母给他打气:“家事哪有国事大?照顾孩子我比你有经验,去吧!”

  会修空调的四级军士长焦五龙是赴黎维和部队的“特殊人才”,这是第六次参加维和,碰巧妻子怀上二胎。焦五龙的家人都是朴实的农村人,妻子头胎就是在他维和期间生的,对他这次去维和没说一句抱怨话,只是喃喃自语:俺啥也不图,就图你平安归来……

  “母送子、妻送郎,全家送我上战场。”建筑工兵分队分队长、第14集团军司令部工兵防化处处长叶履强深有感触地说,10年前他首次赴黎维和时,妻子高艳怀孕在身,他也是在妻子、老人的大力支持下,才毅然奔赴维和战场的。“10年过去了,军人家庭舍小家顾大家、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本色没有变!”

  就这样,11名准爸爸背负着祖国的希望,带着家人的嘱托,踏上维和征程。飞机起飞的那一刻,他们透过机窗久久俯瞰大地,眼里噙着泪花……

  军嫂也姓军,一人撑起半边天

  自从丈夫张文攀参加维和后,军嫂肖宁变得更坚强了。上班、买菜、做饭、产检等大事小事,都是一个人扛下来的,可那一次产检,她终于扛不住了。

  “胎儿疑是一项指标不正常,需复检。”这个通知单,把肖宁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肖宁哭了。丈夫打来电话,不接;再打来,挂掉;又打来,她像一头咆哮的狮子。第二天一早,肖宁先向肚里的孩子道了歉,继而原谅了丈夫。等待复检结果的那15天,是肖宁人生最漫长、彷徨的15天,好在最终虚惊一场。此后,她每天都要通过微信和丈夫视频聊天,特意开了免提,希望宝宝也能听见。她时常安慰丈夫说:“放心吧,你去护着国,我来守着家。”

  其实,这些军嫂何尝不想过小鸟依人的生活?可丈夫既然承载起国际维和的重任,为了支持和平事业,嫂子们活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女汉子”——

  四级军士长杨春刚的妻子李文丽,大女儿才一岁多,又怀上二胎,怀里抱一个,肚里怀一个,还要忙着料理家务;四级军士长冯进城的妻子许丽娜,剖腹产后伤口发炎,几次到医院包扎处理,屡经痛苦却毫无怨言;上士齐帅的家属方丝丝生产时,恰好遇到生产高峰期,床位相当紧张,一周的产后住院,她在产房里住了3天,在医院走廊里的临时床位上躺了4天。月子刚坐完,小孩又出现黄疸指数偏高,方丝丝在病床边一守就是16个昼夜……

  还有一位90后军嫂,部队出征前,她偎依在丈夫怀里,摸着渐渐隆起的肚子说:“等你回来,你就当爸爸了。”岂料老天无情,两个多月后她竟意外流产了……

  痛失胎儿,这位军嫂几乎把眼泪哭干了。但她很快坚强起来,安慰自己也安慰丈夫,把身体养好,等丈夫回来,把失去的遗憾弥补回来。

  军嫂们的实际困难,牵动着部队各级领导的心,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开展送温暖活动。然而,面对部队伸出的温暖的手,军嫂们不约而同地表示: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给部队添麻烦。军嫂姓军!她们虽然没穿军装,但同样具备一名革命军人的优秀品质。

  亲情的力量,指引前行的方向

  春节来了,三级军士长何大江和大儿子谈论回家过年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不过他发现,刚上小学的大儿子抱怨少了,理解多了,因为他从爸爸身上看到了“正能量”。

  原来,何大江每天都通过微信检查孩子作业,也给他讲维和的故事。“蓝线”施工、雷场作业、与外军交流……听着听着,父亲的形象在儿子眼里越来越高大,好比动画片里拯救地球的“英雄”。如今,在小伙伴面前一提起爸爸,他满是骄傲和自豪。同样让何大江欣慰的是,襁褓中的小女儿健康成长,常在微信视频中向他微笑卖萌。

  “一儿一女,刚好凑成一个‘好’字。妻子和老人为了这个‘好’字,付出太多了……”何大江说,肩上一边是责任感,一边是愧疚感,而对家人最好的补偿,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哪天工作干得不咋的,给老婆孩子聊天讲故事都没底气。”他坦然地说。

  让妻子引以为荣,给孩子树好榜样,是这些准爸爸和新爸爸们的心声。四级军士长牟世强经常给妻子康红薇讲维和的故事,妻子听得格外认真。首次赴“蓝线”栽设界桩,牟世强和战友们发挥了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仅用3个工作日便栽完一根界桩,点位误差不到1厘米(维和指挥部允许的误差为≤10厘米)。看到这件几乎“零误差”的工程杰作,前来验收的联黎司令部地理信息中心官员向他们竖起大拇指,连声说:“Chinagood!”康红薇把这个故事列入“胎教”课程,拍拍肚子教导孩子说:“爸爸威武,帅!”

  同样是在“蓝线”,准爸爸侯全月闯了一次“生死关”。一头野猪误入雷场,引爆了一颗地雷,把通道一侧的铁丝网撕开了一道大口子。通道是通向施工点位的必经之路,要继续施工,必须对通道进行清理,并重新封闭雷场。侯全月和战友们赶过去一看,现场血肉模糊,地面留下一个直径一米左右、深五六十厘米的大坑,几颗锈迹斑斑的地雷半掩在土里,面目狰狞……

  “跟我上!”侯全月带领2名战友开始作业。脚下不远处就是地雷,浓烈的血腥味直冲鼻孔,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作业完毕,汗水湿透了侯全月的衣背。

  由于工作需要,张文攀先后在工程师、政工干事、指导员等岗位上干了个遍,岗岗都精彩、工作可圈可点。每次产检后,妻子都给他传来宝宝三维彩超的视频,让他分享“小家伙”一次次长大的喜悦。

  而今,晋升为爸爸的张文攀,工作干劲更足。连日来,进入雨季的黎巴嫩阴雨绵绵,他带队执行加纳营掩体修建任务,身上的衣服常常湿了干、干了又湿,依然奋战在施工一线。他说,自己的“维和旅程规划”马上就要进入“百日倒计时”,“规划”的彼岸,是一个充满温馨爱意和无尽诗意的梦想:平安回国,把和平勋章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记者倪光辉 陈银波 杨双权 凌 涛参与采写)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