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程度地守住村魂,留住情怀,记住乡愁。”这是李华靓作为一个农民最朴素的情怀。今年40岁的李华靓作为十九大代表,有幸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十九大报告中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愿景让他激动不已。
李华靓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马场村,2001年他高中毕业便回家务农,之后又到长春打工。他卖过水果、做过服务员、当过搓澡工。打工的艰辛让他对创业有了新认识:光苦干不行,还得有文化。
2007年,通过省里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李华靓如愿成为省农业科技学院的一名学生。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他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学到了致富的本领。
“我是农民的儿子,一定要用知识改变农民的命运。”李华靓立下誓言。
马场村是水稻育种基地,全村共有水田600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村民祖祖辈辈靠种水稻为生。以前传统的农耕方式从育苗、插秧、收割、脱粒都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2008年,国家出台了“扶持农村农业机械化”的优惠政策,李华靓觉得这下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他决心创建属于家乡的农机专业队,彻底改变传统农耕方法。
通过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李华靓确立了“推广农业机械化,统一购种,科学种田,供产销一条龙”的农民合作社生产模式。2008年,通过向银行贷款和向亲友集资的方式筹资140余万元,他先后购置了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等设备及相关配套农机具20多台(套),创办了全村第一家合作社——晟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最初只有5户社员,如今已吸引了300户村民入社。合作社成立了农机作业队、稻米加工厂、养猪协会、水稻高产栽培基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多人,成为当地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推广,李华靓意识到,提高水稻产量,提升水稻品质,拓宽水稻销售渠道是让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的关键。
李华靓充分发挥该地区水源一级保护区的优势,向生态产业种植要效益。他多次带领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掌握一套成熟、标准化的鸭稻共作生态米生产技术流程。2014年4月,“万亩鸭田生态水稻定制体验农场”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引进当时国内先进的土地定制营销理念,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实现生态化农业生产。该项目在吉林省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解决了本村110名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垧收入提高2000元。
马场村的“蝶变”只是第一步,李华靓还有更大的雄心。他将本村生产的生态水稻打造成品牌,申请注册了“晟华”“晟华靓利”“双盛古稻”绿色水稻商标,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升,在近2年的农博会参展期间,这些品牌水稻成为“明星”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要给传统的农业赋予新理念。”随着水稻产量不断提高,李华靓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即“互联网+”营销模式。创办了双阳区第一家以服务“三农”为主导的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园——吉林省晟华农村电商创业园。园区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主要有创业管理、创业孵化、农产品展示、仓储物流快递、电商创业培训、创业洽谈六大服务功能区。创业园采用O2O电商模式,即以“电商+村+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周边23个村建立惠民服务站,形成“村村联动”的农村电商格局。同时,针对有志从事农村电商的村民每年举办3期培训班,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电商培训、电商创业等优质服务。如今创业园已成为双阳区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示范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党团共建基地。
除了致富,李华靓还带领村民建村部、修路、修排水渠、建泵站、修桥涵、建文化大院,不断扩大年轻党员队伍。如今,外出打工农民纷纷回村创业,党总支像吸铁石一样,产生强大“磁力”,“有事找党总支”成了村民的口头禅。
十里芦苇荡,万亩稻花香。具有现代田园风光的马场村已成为集生产区、生活区、文化区、风景区四大“品质功能区”于一体的现代宜居新农村。(记者 董亮通讯员 王春晖 王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