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中国铸造走上世界舞台 ——追记铸造领域育人大家周尧和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08-07   字体大小:

7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消息:周尧和院士逝世。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这位科学家92年的人生:国际铸造舞台的“中国代表”,中国铸造领域的育人大家。

周尧和,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在铸造领域有众多重要建树,领导建立了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铸造学科博士,是中国铸造学科的第一个科学院院士。

201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他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颁奖词评价他是:“一位令人仰慕、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位令学子追随、功勋卓著的一代宗师,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技界的一份骄傲。”

周尧和,祖籍河北深县,1927年5月生于北京。1950年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57年于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获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领导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尧和长期致力于金属凝固理论和铸造工艺技术研究,提出了估算保温冒口效率的新方法,所研制的新型保温材料在全国推广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明了“调压成型精铸法”,实现了轻合金薄壁异型构件的高精度成型;建立了强制性凝固组织形成原理的新理论框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定义了铸锭凝固过程中的第三对流区,据此提出的钢锭头部正偏析理论得到公认;在多种液态金属中取得了国际上最大的过冷度,阐明了多种深过冷快速凝固组织的形成机制。1979年9、10月间,第46届国际铸造会议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这是恢复中国在国际铸造学会席位后的第一次世界铸造会议,周尧和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被特意安排在10月1日那天进行第一个大会学术报告。当他将作为中国官方论文的“保温冒口研究”宣读完毕时,全场掌声雷动,周尧和被国际铸造界刮目相看。1988年,周尧和被选为国际铸造学会的执行委员,1992年任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1993年升任主席。1995年,第61届国际铸造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以周尧和为代表,中国铸造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世界舞台。

身在高校,周尧和始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周尧和这样说:“我常想,一个人应该像参加接力赛的运动员一样,在他速度还没慢下来时就把棒子交给下一个人,让他全速向前冲,而不是握着棒子,直到再也跑不动时才交给下一个人。因此,我在工作中十分注意人才梯队的建设,让年轻人挑大梁,承接重要课题,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和长处。”1996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后,周尧和专注于生态材料学以及非平衡凝固研究方向,并带出一支优秀的学术队伍,他们中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

周尧和希望课题组成员和博士生“心怀祖国,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有志气,教师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成员,学生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研究生。但这还不够,学生要有志气赶超自己的老师,超过世界上的名家,没有这种成为杰出人才的志气,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二是要讲团结,竞争意识是要有的,但不是课题组内的明争暗斗,而是和国内外同类研究小组的较量。要想在这种较量中取胜,课题组必须是真诚合作的集体;三是肯拼搏,不能只有愿望而不付诸行为,要赶超别人,就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创新,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记者曹继军颜维琦)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