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⑪丨奶奶留下的戒尺:行得正 做得直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3-12-26   字体大小:

  “做人要像这把尺子一样,行得正、做得直”,这是广州珠江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冯浩洋家中口口相传的一句话,也是祖孙三代传承的家规家训。冯浩洋一家生活在山西高平这个不起眼的小县城里,年代感十足的家中,珍藏着一把“戒尺”。尺子由竹子制作而成,仅有十寸之长,上面的刻度已模糊不清,却承载着最醇厚的家风,是冯浩洋家中最珍贵的传家宝。

 图片

冯浩洋珍藏的传家宝戒尺

  由工具变戒尺:

  戒尺是诚实守信的谆谆教导

  “奶奶生活在农村,从小没读过书,好在裁缝手艺不错,在村里做衣服也算小有名气。这把尺子原先是奶奶做裁缝时丈量布匹的工具,但对父亲和我的成长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浩洋介绍说。

  冯浩洋的奶奶虽然没什么文化,却心灵手巧,裁缝手艺好,收费又合理,乡亲们都愿意找她做衣服。然而,她早年却是命运多舛,儿子(冯浩洋的父亲)才3岁多时,丈夫就离开了这个家,从妹妹家过继来的女儿身患小儿麻痹症,母亲又长年卧病在床,她只能以矮小的身躯、孱弱的肩膀,一人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边独自操持农活,一边挤出时间给乡亲们做衣物补贴家用。尽管“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十分拮据,却从未压弯她的脊梁。她为人正直,做事讲原则,从不怨天尤人,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特别在培养儿女方面更是毫不含糊,对儿子的管教尤其严苛,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儿子虽然比同龄人懂事,却难奈尚在顽皮贪玩的年龄阶段,加之经常吃不饱肚子,虽理解母亲的难处却难以做到时时自律,偶尔也会背着大人同小玩伴干一些“出格”的事,比如偷挖红薯、摘玉米等。每当知晓情况,她从不护短,抄起身边的裁缝尺就给顽劣的儿子来一顿“藤条加猪肉”,几次下来,母亲手中的裁缝尺成了儿子望而生畏的“戒尺”。冯浩洋父亲10岁时的一天,平时就一直羡慕小伙伴能买零食吃的他,终于找到了“挣零钱”机会。那天,母亲一早外出做农活,临走时再三叮嘱儿子村口半瞎的老张今天会来取衣服,要记得把做好的衣服给他并收取2元的工钱。老张头平时喜欢捉弄村里的小孩,眼睛又不好使,冯浩洋父亲趁机多收了5毛钱。八十年代的5毛钱对一个小孩来讲可是笔“巨款”,足够他去小卖部肆意挥霍一番,终于圆了“零食梦”。冯浩洋奶奶回家发现满地的零食,一番“拷问”得知实情后,拿起戒尺便往儿子手心打,随后带着儿子来到村口老张家里退钱赔礼道歉。

  那次责打,母亲下手如此之重,打得儿子手心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手掌的创伤10多天都无法恢复。戒尺打在儿身,疼痛却在娘心。比手心的疼痛更让儿子终生难忘的,是数天后母亲一边流泪,一边跟他说的一番话。“做人哪,就要像这把尺子一样,一是一、二是二,行得正、做得直;贫苦也好,富贵也罢,都不是放弃这个原则的借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平平安安过一生。”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做生意要诚信为本,做人要守得住底线,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不能做昧良心的买卖。自那之后,家里那把裁缝尺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戒尺,母亲常常念叨的“做人要像这把尺子一样行得正、做得直”,也深深烙在了儿子心间。后来,儿子一直这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刻苦读书,成为村里第一位中专生,走出了山村。临行前的那天,母亲送儿子到村口,把那把戒尺当做礼物送给了儿子,并再次叮嘱儿子“出门在外,要像这把尺子一样行得正、做得直”。冯浩洋父亲眼神笃定地接过了那把没少让他“吃苦头”的戒尺,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化有形为无形:

  戒尺是清正廉洁的言传身教

  身教无声,大教无痕。“听父亲讲,他带着那把戒尺和奶奶的叮嘱,独身一人前去求学,在读期间他严于律己,成绩优秀,并顺利毕业。后来成家立业有了我,那把戒尺也跟着我们一起‘定居’到了城里。可能受奶奶与父亲的影响,我打小便是乖巧的孩子,家中那把戒尺,父亲从未对我真正使用过。但直到小学三年级,一直暗自庆幸的我,在经历父亲的那件事后,才慢慢开始领悟到那把戒尺的深刻内涵。”冯浩洋说。

  冯浩洋父亲中专时读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积极投身于山西煤炭产业,后来随着家乡的经济转型,致力于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从早年间刚从学校毕业的壮志青年,到沉稳冷静的不惑中年,到如今也算小有成就。在工作中,经常与工程项目打交道的他,多了许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机会的同时,也多了不少投其所好的诱惑。

  冯浩洋父亲平时话语不多,钟情于书法特别是临摹名家字画,从每天固定半小时练习,到后来经常独自一人钻研到深夜。从他的字画中可以看出他的所思所想,有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和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也有对母亲深沉的爱和对妻儿的关心和期待。每逢春节,邻居、同事都会找他题写春联,他都热心帮助,渐渐地父亲热爱字画的事情也人尽皆知。

  2009年,冯浩洋父亲在煤矿基建科任职,负责单位的一个重大建设项目。该项目投入巨大,项目竞标异常激烈。那年冬天的一个风雪交加之夜,正读小学的冯浩洋放学回家,看到一位身着貂皮大衣的中年男子提着一个黑色的袋子在家门口徘徊,像是在等候着什么人。父亲给冯浩洋开门时,认出那是早年间在同一所中专读书的老同学。以为只是叙叙旧的父亲,热情地把他邀请回了家。刚开始二人相谈甚欢,当聊到书法时,老同学从黑色袋子中拿出一幅字画,就要赠予冯浩洋父亲。一边拿一边说:“冯兄啊,早就知道你对名家字画有些研究,最近刚好收了一幅,我也不懂这些,在我那放着也是浪费,不如干脆送你。”父亲警觉起来,变得一脸严肃。“最近听说你有个项目在招标,……”还未等他说完,父亲脸色一沉,二话没说直接将他连人带画一起赶出了家。在客厅写作业的冯浩洋亲眼目睹了这一幕,那可是父亲梦寐以求的名家字画啊!父亲为何不收?充满疑惑的冯浩洋不停追问,父亲一直沉默没有回答。

  直至有一天,父亲拿出了家中那把戒尺,以为犯了什么错误要挨打的冯浩洋连忙躲开,但父亲却叫住了他,第一次提起了这把戒尺的陈年往事,并让他把奶奶的叮嘱牢牢记在心里。接着父亲说,“如果一个经常打架的同学想当班长,买了一堆你喜欢的零食让你选他,你会选吗?”冯浩洋摇了摇头。随后父亲问道,“如果一个公司项目的投标人,为了项目拿字画来贿赂爸爸,让爸爸直接选他,爸爸应该收下吗?”冯浩洋坚定地回答“不应该”。虽然听不懂父亲说的“投标”“项目”等词,但冯浩洋看着那把戒尺,若有所思。那一刻,父亲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之后,虽仍有一些特意来“拜访”父亲的“不速之客”,但全都被父亲拒之门外。后来有一天父亲不知怎么突然放弃了这个陪伴了自己十多年的兴趣爱好。自那以后,给父亲送字画的人也少了起来,原先柜子里放着的毛笔宣纸,也取而代之换成了那把戒尺。那把戒尺仿佛有了魔力一般,吸引冯浩洋时常忍不住去看一看。也是在那把戒尺的陪伴下,冯浩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成绩优异地完成了学业,考取了中山大学。这把戒尺化有形为无形,展现了润物无声的强大精神力量,一直默默地影响着家中的三代人。

  从传承到弘扬:

   戒尺是接续奋斗的“星”火相传

  血脉传承,精神接力。“我人生最初的启蒙,来自于这把家风戒尺的熏陶。在成长的过程中,它时刻警示着我守牢道德的红线底线、扣紧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如今我已从象牙塔走向工作岗位,我会守好这传家宝、接过接力棒,并将其一代代传承下去。”冯浩洋眼神坚定地说。

  2023年7月,刚从大学毕业的冯浩洋也步入了职场,加入了广州本地老牌国企珠江实业集团。像父亲当年一样,满怀壮志豪情的冯浩洋渴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番不平凡的成绩。在珠江商管负责新闻宣传的他,每日兢兢业业、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他心中那一份初心、一股干劲、一腔热忱化为接续奋进的不竭动力。每当工作疲惫到有一丝懈怠之心时,想起心中那把戒尺,想起奶奶对父亲的严格要求和父亲的严于律己,冯浩洋便重新积蓄起前进的力量,继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入职不到3个月,他就获得了公司五星级表彰;入职不到5个月,他协助负责公司珠江·星火1926、珠江·星环等重大项目开业和“百千万工程”展销会等重要活动的宣传工作,其联合发表的新闻宣传稿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潇湘晨报等中央、省、市各级权威主流媒体和广州市国资委、市商务局、越秀区等政府门户网站及公众号转载报道,总阅读量突破150万。工作之余,他还积极参加2023广州马拉松比赛志愿服务等活动,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代代相传的戒尺蕴含的自律与奋进精神发扬光大。

  心有戒尺,行有所止;尺之所规,行之所戒。社会学家希尔斯在其著作《论传统》中提到,“信仰或行动范型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现在,冯浩洋时常会想起家中戒尺这一传家宝,希望在工作岗位上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如萤火一般,以绵薄之力,承前辈之志,“星”火传承,微光成炬。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