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②|《中国农(民)运动》:红色典籍泛黄 革命精神永存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3-11-08   字体大小:

  红色典籍,页页精华。百年前,《中国农(民)运动》一书,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毛泽东同志曾充分肯定此书,并把它列为第六届农讲所学员的必读教材。它是宝贵的国家二级文物,也是广州农讲所纪念馆红色宣讲员阮钦彤的“传家宝”。写下这本书的,是阮钦彤的爷爷:第三届广州农讲所主任、“广东农民运动四大领袖之一”、共和国审计第一人——阮啸仙。

  躬行实践 在田间地头中寻找答案

  这本67页的理论书籍,成书于1926年。它并非妙手偶得,而是阮啸仙领导农民运动、踏遍乡野田间的积淀,蕴含着阮啸仙对中国农民运动的深思。

  1924年至1926年,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书记、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组织干事的阮啸仙,积极协助彭湃筹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担任第三届农讲所主任及历届教员,为学员们讲授农民革命理论,培养农民运动干部。此外,他也经常到广东各地农村指导农民运动,跋山涉水深入农户了解情况,坚持不懈号召农民团结一致。

  他去过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的许多村庄,与农民促膝谈心,组织农民协会。该县农民协会召开成立大会时,阮啸仙专门书写了一副对联,“坚韧卓绝为吾人本色,奋斗牺牲是我辈精神。”这些实践活动,为他撰写《中国农(民)运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忘我奋斗 在家庭守护下全力革命


  据后人回忆,阮啸仙常常穿着一身老式灰色西装,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看到人总是笑意盈盈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忘我奋斗,永远保持慷慨激情的革命者,身体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长期繁重的工作,让他日渐消瘦,经常咳嗽不止。有几次,甚至咳出血来。

  支撑着阮啸仙的,除了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还有家人的默默付出与全力支持。1925年下半年,在阮啸仙兼顾革命实践与书籍创作的奋斗时光里,阮啸仙的结发妻子徐琼荷带着五岁的儿子阮乃纲从老家坐船,几经周折到来到广州陪伴阮啸仙。

  为了让阮啸仙专心革命工作,徐琼荷不仅挑起家务重担,还曾机智掩护阮啸仙脱险。阮钦彤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次夜里十点多钟,阮啸仙在外工作还未归家,几个带枪的特务闯进家门,扬言要找他。勇敢的徐琼荷站出来对他们说:“这里住的是姓徐的,没有姓阮的,你们找错门了!”特务们搜了一遍没有发现什么,就溜走了。徐琼荷感到问题严重,于是悄悄地走到街口偏僻处等待阮啸仙,帮助他绕路到别处躲避。

  随着革命形势的逐步艰险,徐琼荷意识到自己和孩子已成为阮啸仙的“软肋”“羁绊”。她顾全大局,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着孩子乘船回老家,不拖阮啸仙的“后腿”,守在后方支持丈夫全身心投入革命。此去一别,再未相见。

  传承精神 从家书教诲中受益终生

  后来的岁月里,阮啸仙与儿子阮乃纲只能通过家书交流。阮家留下的两封家书,字字千钧:“爱儿,你想学好,应当向眼前的事情去学……随时随地随事都是书本,都有够学的道理在。”阮钦彤回忆,这是1933年他的爷爷阮啸仙与他的父亲阮乃纲之间的第一封家书。“爷爷是农民运动领袖,在田间地头找答案,向实践要答案。同样,他也教育我的父亲这样做。从家书中,我的父亲明白了‘要在实际中增长见识’这一道理。”阮钦彤说道。

  家书中的教诲不止于此,“在家要节俭,一支火柴也来之不易。”“要侍奉慰藉祖父和母亲。”……阮钦彤讲道,“勤俭忠厚、淡泊名利”,简短的八个字,就是阮家的家风与家教。他说:“我的父亲阮乃纲,遵循着我爷爷阮啸仙的遗志,在一栋旧平房里和儿孙平平淡淡过日子。他从未以烈士后人自居,也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父亲七十大寿时,我提出要为他操办得热闹些,受到了他严词责备。”勤俭质朴,成为了一家人的坚守与传承。一顿简单温馨的家常菜,就是最好的“贺寿礼”。

  《中国农(民)运动》一书历经岁月,但其中饱含的革命精神永远鲜活。阮钦彤表示,每当看到这本书,他总能想到背后家风故事。他说:“作为一名37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时刻铭记着爷爷阮啸仙勤俭忠厚的遗志,铭记着父亲阮乃纲自力更生的嘱托,把身体里流淌的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如今,这本书珍藏在农讲所纪念馆里。它不仅是阮家子孙心中的“传家宝”,也成为更多人的“精神之宝”。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