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⑮丨烈士遗书:舍生取义 舍家为国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1-02   字体大小:

  这是一封来自1928年广州海珠南石头监狱的遗书,这封近百年前的遗书出自革命烈士张肇志之手,现在被就职于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附属学校房晓莹一家小心翼翼地珍藏着。房晓莹是他的堂外孙女。这封遗书已经是她们家传承近百年的传家宝。

图片

张肇志烈士生前撰写的遗书

  “男修此禀时,虽身在监牢,而尚为阳间一人,大人读此禀时,男已不知在乐土长眠几许时矣!”这是张肇志烈士遗书中感人至深的一句话。

“我大伯公把死亡当作‘长眠乐土’,这种视死如归、先国后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我们全家,成为我们的传家宝。”房晓莹细细讲述着这份传家宝在她们家传承的故事,“我们家所有人都知道这封遗书的故事,更知道它所传承的家国情怀。每当有小孩上学的时候,大人都会把这封遗书拿出来,将我们大伯公张肇志为革命而牺牲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留下遗书:哥哥为了革命慷慨就义

  发愤图强,立志救国。张肇志1906年出生于广东海丰县,青少年时期就喜欢阅读彭湃组织出版的《新海丰》、《赤心周刊》等进步刊物,立下革命救国的志向。1922年高小毕业后,他考进陆安师范学校,在学校期间积极向《新海丰》等进步刊物撰稿,揭露批判社会黑暗和封建统治。他还利用寒暑假时间回家乡办平民夜校,专门把自己家里的房子当作课室,自己当教员,教农民学文化知识,宣传革命思想,反对封建军阀。1925年考进中山大学后,他更是勤奋学习和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学校共青团支部书记。他在学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在学生中很有影响,尤其是他发表的《海丰的青年》一文,更是受到同学们追捧。

  受尽折磨,宁死不屈。1927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起“四·一五”血腥大屠杀,中山大学许多学生遭到逮捕和杀害,此时的张肇志也成为被抓捕的重点对象。在友人劝他离开广州避难时,他不仅没有离开,反而积极和反动派作斗争,设法营救被捕同学,最后不幸被逮捕,关押在广州南石头“惩戒场”。关押在“惩戒场”的张肇志,受尽了敌人无尽的折磨。“吊飞机”、灌水踩肚、皮鞭抽打、火烙等等酷刑,是敌人每天“招待”张肇志等革命人士的“必上菜”。据后来出狱的难友回忆,因为张肇志宣扬革命思想很积极,被认定为革命头目分子,所以受到的折磨更惨烈。对于敌人的严刑酷打,张肇志却丝毫不低头,反而写诗来激励自己和难友们继续斗争。“铁锁琅铛心不寒,为将真理播人间,伤痕血渍何须扪,南石牢头更漏残。”“沉沉黑狱过新春,主义彰明慷慨陈,虽是此身随物化,珠江夜夜照孤燐。”张肇志诗中表达出的不畏牺牲、舍生取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成为狱中同志的思想明灯。

  献身理想,先国后家。1928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早上,国民党反动派频繁进出监狱带人。意识到就义时刻即将来临后,张肇志迅即挥笔给党和家人写遗书,从上午一直写到深夜。晚上没有灯光,他就撕破大衣,用棉絮蘸上硫磺羔(搽疥疮用的)点火照明,一口气写完了几封信,并把信夹藏在大衣的棉絮里交给难友。知道自己即将就义的张肇志,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回忆了父母养育教导的点点滴滴,屡屡表达不能赡养他们的愧疚之情。“大人教养之恩,昊天罔极。男之所报吾大人者,只有此最后一颗赤心,满腔热血,痛哉!男之负大人,男不孝之罪,尽渊海不能尽其量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母的感恩思念之情,读之令人无不动容。如此爱家、顾家、念家的他,临就义前却未对参与革命有半句悔恨之意,对自己的牺牲更是毫无畏惧之情。是夜血雨腥风,天地变色。天还未亮,张肇志等十五位中山大学学生,高唱国际歌,喊着革命口号,英勇就义于“惩戒场”门前的竹树坡上,时年仅22岁,成为千千万万为了真理、为了国家而英勇献身的革命青年之一。

图片

  解放后政府追念张肇志烈士,发给家属光荣烈属证

  继承遗志:弟弟为党为国奉献一生

  “在我大伯公的影响下,我外公最终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他的一生。”提起外公,房晓莹满脸的骄傲。

  追随长兄,为国离家。受长兄革命精神的鼓舞,同时也为实现长兄遗志,张肇志的弟弟张至在跟随父亲学医多年的情况下,毅然放弃医学,离家参加革命,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解放前,张至以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完成了中学、大学的学业,并在学校工作中积极参加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反对国民党打内战。为了更好从事革命,张至最后主动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践行遗志,一生为党。解放后,他从部队回到广州,作为教育局督导参与接管私立中学工作,并先后担任多所中学副校长,一直为广州教育事业发光发热。离休后,他还一直关心广州教育事业、党和国家大事,还参与了《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广州市志·教育志》的编写工作,默默奉献他的余热。

  有一次,因为他参与编写教育志的工作过于劳累,导致身体“亮了红灯”。家里人关心他,让他不要太劳累时,他反而笑称,“参与《教育志》的编写,为党为国工作,这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怎么会劳累呢?”

  “我外公有一次因病住院,医生发出病危通知书后,他十分淡然地对女儿们说,国民党的枪林弹雨我都不怕,这一关我一定能过的,还一字不漏地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句: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外公这种看淡生死的豁达精神正是继承了我大伯公的革命乐观精神。”房晓莹娓娓讲述着她外公的革命故事,“直到90多岁去世,我外公的书桌上都一直摆放着长兄张肇志的遗照和这封遗书的照片。”

  弘扬遗风:后辈庚续传承家国情怀

  言传身教,爱党爱国。张至不仅为党为国奉献他的一生,还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他的四个女儿,始终铭记烈士遗志、传承优良家风。

  “在我外公外婆培养下,我妈妈早早就加入了共产党,平时待人很和善,但是对我们的教育却很严,尤其教育我们要爱党爱国,做一个懂感恩知回报的人。”谈到妈妈,房晓莹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默默奉献。

  房晓莹爸爸是一名复员军人,她大伯在带队救山火殉职后,她妈妈让爸爸把她堂哥接过来当成自己孩子照顾,直到堂哥长大成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就经常对我说,大伯是大英雄,他为国牺牲了,我们要帮他把小家照顾好,堂哥就是你亲哥哥,爸妈就是他爸妈。我妈妈这种家国情怀的品质也是在我外公的教育下形成的。”房晓莹说道。

  去年,房晓莹她妈妈四姐妹还组织一家人一起前往南石头监狱旧址缅怀张肇志烈士,传承烈士遗志、始终做爱党爱国之人。

  传承家风,爱国爱家。在父母的影响下,房晓莹也早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和妈妈一样,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讲台上默默耕耘了27年并担任了25年的班主任。跟她妈妈一样,她也总是把大伯公、外公的故事讲给读大学的儿子听,教育他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爱国爱家,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也希望她儿子以后能继续把这个故事讲下去,把这份传家宝传下去。

  如今,张至的后人中已经有10名共产党员,有工程师、经济师、高级教师,年轻一代又有了新的军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后代,始终以张肇志和张至为榜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传承这一份好家风,传承他们的家国情怀。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