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实现“五个100%”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察局   发布时间:2007-09-19   字体大小:

  广州市越秀区自2001年起在全市率先推广社区综合应用平台、社区管理软件和社区综合业务系统,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数据共享、方便基层、服务市民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信息产业部主要领导到该区调研时,认为该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点、线、面三方面的突破,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程度高,在全国同类城区中不多见。为了进一步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该区从2006年7月起着力实施五个100%目标任务,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一、夯实应用基础,社区网络建设率达到100%。目前,全区已建成满足应用需求的市、区、街、居委四级网络,街道、社区内部网络建设率达到100%。各社区安装统一应用软件,街道与区实现10M光纤连接,全区283个社区通过ADSL与区实现虚拟专线连接。区成立社区信息化技术保障组和维护组,确保网络安全运行。街道工作人员配机率基本达到100%,全区社区居委会共有计算机1100多台,人均配机率为64.8%。同时,制定并落实了《越秀区电子政务网络管理试行办法》、《越秀区社区居委会计算机使用管理规范》。

  二、完善基础数据,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率达到100%。一是根据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建立人口数据体系。该体系包括人口基础数据、人口综合数据和人口业务数据三部分,共14类231个数据项。全区22条街道和283个社区都能访问辖区内户籍人口数据,实现“一次建立,多次使用”。二是制定管理办法,初步建立数据更新和维护机制。结合社区管理日常工作,按照“街道岗位职责确定人口数据项更新维护责任”的原则,制定并落实《街道人口数据管理试行办法》。目前,全区246个居委会建立了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居委工作人员利用在日常工作中为居民办事、上门服务等所掌握的情况及时核对居民数据,发现错漏及时更新;对上级返还数据入库时发现与现有数据冲突的,及时摸查校验正确。

  三、实现数据共享,关键业务数据共享率达到100%。通过实施业务系统、业务台帐、上级业务部门返还数据、上门摸查数据导入社区平台、街道科室建立业务数据等渠道,各街道均建立了计生、民政、劳动、侨情、综治、残疾人、出租屋、老年人等业务数据库。人口“四大变动”数据和婚姻登记数据由区公安分局和区民政局通过一次性导出数据到区数据中心再分发到街道。

  四、深化系统应用,社区系统推广应用率达到100%。目前,除退管系统由于要替换广州市大社保系统而停用外,其余8个系统已在全区22条街道283个社区全面应用。自2006年办公自动化系统(OA)在街道社区开始应用后,截至2007年6月,办公自动化系统(OA)街道、社区用户数达2192人,共处理电子公文14.8万份,公文流转118万人次;社区管理软件系统支持社区高效开展数据摸查、统计分析、制作报表等日常工作,目前日均数据更新量达到5000条;社区业务综合受理系统实现28项社区业务集中受理,向居民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至今通过该系统已受理超过5.5万宗社区业务;计生管理系统已建立23.3万张育龄卡;综合治理系统实现对综合治理信息、队伍、物业、事件、特殊群体和场所、文字台帐的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区、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四级联动;侨务管理系统实现对区侨属、侨胞的管理,目前已建立拥有11.5万条数据的侨情数据库。此外,各街道还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个性化应用。如北京街开发应用失业人员“五清楚”台帐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5个工作日就能完成过去需要15-2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电子台帐,提高工作效率4-5倍;开发独居、孤寡老人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独居、孤寡老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确保民政工作“三项基本保障”得到落实,目前已建立独居、孤寡老人档案1885宗;应用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管理问题反馈、信息共享发布、工作跟踪落实、资料归档等信息化处理,促进了街道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提高了城市管理的工作效率,目前已建立2193条城市管理数据。光塔街建立老年人健康服务台帐信息系统,与区红十字会医院定期交换数据,已建立9530名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对全街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信息化。

  五、加强人员培训,工作人员信息化系统使用率达到100%。加强对街道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计算机知识和办公信息化业务培训,截至2007年6月,共组织基础培训1300多人次、OA培训1000多人次、社区管理软件和社区业务综合受理系统等应用培训2000多人次,有针对性的案例培训4000多人次,另外派出10多名社区信息化推广员每天深入各社区进行手把手教学、面对面指导,有效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目前,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应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