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着力提高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效率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察局   发布时间:2011-04-08   字体大小:

  近年来,广州市围绕城市建设,着力提高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效率,通过加强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审批改革和制度创新,严格监管,创造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法制投资环境。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累计完成交易额9720亿元,交易额逐年递增,其中,2008年完成招投标项目1008亿元,2009年完成1709亿元,2010年完成1892亿元。
 
  一、提早计划。以落实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为主要抓手,将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任务分解到各区、县级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推进,形成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配合有力的工作机制。
 
  二、简化审批。2006年5月,出台有关市重点项目报批绿色通道若干规定,对市重点建设项目各项审批环节进行全面清理,审批时间压缩了一半。2008年12月,制定关于简化立项规划环评和工程招投标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对立项、国土、规划、环评、建设等环节实行并联审批,优化审批程序。2009年6月起,在全国率先实行电子资格后审,省去了资格预审、投标报名等多个环节,大大节省了企业成本和专家场地资源,总体评标效率进一步提升,招标时间压缩至少9个工作日,由原来30多天缩短至20多天。
 
  三、统一标准。规范重点工程建设标准,实行统一管理。2010年,针对迎亚运工程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对迎亚运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市政道路大中修项目、广场及人行道建设项目,制定设计、招投标、施工管理等工作指引,统一和规范市政园林建设标准。对城市环境整治工程,先建示范段,再请各有关单位参观学习,从而统一和规范建设标准,加快工程建设。
 
  四、主动服务。一是建立对口联系人制度。对市重点项目分片、分区管理,各片、区指定相应的工作人员作为联系人,主动提醒相关单位招投标中可能影响进度、出现问题的环节。二是实行24小时服务。为了保证亚运及迎亚运综合整治项目招标的快速推进,实行全天候受理亚运及城市环境整治工程招标工作,做到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示、招投标情况报告备案、中标公示随到随发,公休日正常开标、评标。三是适时制定招投标指引。2010年根据交易市场的情况及各招标主体、投标人及招标代理反馈的信息,发布监理、建设工程货物招标等指引7期,更新施工招标文件范本4次,保证各单位制定符合实际的招标方案,少走弯路。四是依法依规,特事急办不特办,坚持“只有特殊的服务,没有特殊的程序”,做到事事有依据。
 
  五、优化技术。大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用3年时间构建了企业、人员、业绩三大基础数据库。2007年6月起,着手建立电子评标系统。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招投标全过程电子化。除办公系统、业务管理、专家系统等常规电子系统外,还陆续应用了电子评标、勘察设计远程评标、电子资格审查、投标人网上报名、网上缴费和网上答疑等系列新系统,使招投标流程运行更加高效、透明、规范。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实行电子化资格后审招投标项目633项,对比招标控制价下浮10.15%,下浮率比2008年5.22 %下降近2倍,大大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同时减少了招投标投诉,加快了重点工程建设。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到施工招标项目投诉64宗,涉及类型集中在资格审查、评标、定标等环节;2009年6月至今,在实施资格后审和电子评标制度后,没有此类环节的投诉。
 
  六、科学监管。一是创新制度。2008年-201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严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纪律的意见》、《广州市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与公告管理办法》、《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广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关于重申严格执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的通知》等19份文件及制度,涵盖招投标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公开、透明、高效运行。二是把企业诚信综合评价成果应用于评标过程。根据建筑企业的市场行为、在建工地的质量安全评价,对企业进行诚信综合评价,得分标准公开、分数公开,每日一评,动态更新。2010年2月起,在亚运工程招投标中全面推行商务诚信法评标,企业综合诚信评价得分在评标中必须占有20%的权重,为施工现场管理好的企业多中标创造了条件,确保了工程的进度、安全生产和质量。三是强化现场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针对重点项目集中、建设规模大的特点,整合市、区监督资源,优选监督队伍,在现场设置监督工作组,现场监督和办理相关手续,防止监管脱节,有力配合了重点工程的实施。2010年共督查工地756个(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483份,责令工地停工整改85个(次);暂停21家施工企业、13家监理企业、26名责任人在广州市的投标报名资格。四是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打击违纪违法违规行为。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广州市共查处串标、骗标和规避招标案件30宗,清理违规评标专家40名,对68家单位作出罚款和停止投标资格等行政处罚,累计罚款1000余万元上缴财政。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落实效能问责,2009年8月至2010年底,15名责任人因建筑质量事故和违法用地案件被责任追究,84人因建设工程领域腐败行为被立案查处。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