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至2010年9月,广州市以“水更清、人更好”为目标,举全市之力开展新一轮水环境整治工作,2年总投资340.65亿,完成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581项。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干部安全、资金安全”,广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切实履行职责,狠抓监督检查,收到较好成效,至今未收到有关治水工程违纪违法行为的举报和投诉。2010年8月,554名群众代表对全市12个区、县级市治水效果进行了评议考核,满意率达99.65%。
一、加强教育,营造阳光治水氛围。在全市水务系统开展党性党风行风教育、岗位廉政风险教育、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组织“廉洁水务大家谈、阳光工程大家建”研讨活动;召开廉政监督进工地现场交流会、廉政监督进家庭座谈会;举办廉政文化作品巡展;评选治水先进典型等,强化干部廉洁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二、落实责任,提高治水执行力。一是制定《治水工作方案》。成立市区两级治水领导机构,对有治水任务的12 个区、县级市和市水投集团以及26个职能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二是强化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合力,抓好重点项目的督办和重点问题的解决。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制订治水工程项目设计要点、建设管理、监督管理、设计变更管理、排水管理等办法,保证治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四是严格督办考核。定期印发《治水简报》,每半个月向市领导和责任部门通报工程进度;召开治水办协调会,解决治水工程中的节点问题;重大疑难问题及时报告,并提出对策建议;市政府制定考核奖励办法,落实治水考核机制。
三、强化监督,提高治水效能。一是依靠专门监督部门。各级纪检监察、检察、审计部门在治水工程中共同开展教育防范、制度规范和监督检查工作,形成监督合力。2009年5月起,对全市治水工程开展跟踪审计,定期出具审计报告,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跟踪整改结果。2009年6月起,市纪委派驻市水务局纪检组牵头,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治理检查,抽调专业人员,通过随机抽查治水工程项目,从建设程序、招投标、资金使用、质量监督和工程党风廉政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要求举一反三进行自查,督促落实整改。共抽查16个单位126个治水工程项目,涉及资金约115.4亿元。2009年7月,市监察局印发《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效能监察工作意见》,对85个大项333个子项的治水项目进行效能监察立项,每月开展效能监察、提出效能监察建议。二是强化行政监管手段。建设、财务、招标、质监部门发挥行政监管职能,确保规范治水。严把施工许可、开工报告审批关、工程竣工验收关,加强对投标人的资质和资信管理,完善工程建设“黑名单”制度,严查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加强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监管,强化工程质量巡查和评估,规范工程建设过程管理;制定治水资金管理办法,设立治水专门账户,建立由市、区两级水务部门、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市水投集团等多方共同把关的治水资金监管体系,规范资金运作,确保专款专用。三是发挥社会监督职能。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质询,邀请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治水工程,在水务门户网站开辟治水专栏,及时公布治水进度,定期举办局长在线接访,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据统计,实施治水工程以来,共有40 批969 人次人大代表和24 批789 人次政协委员视察治水工作;3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报道治水新闻560多篇。
四、科学节俭,用好治水资金。一是理清治水思路,争取不走弯路。2008年12月,邀请全国12名著名治水专家参加“广州市污水治理思路与对策座谈会”,反复论证治水方案,确保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二是优化工程设计,减少投资规模。制定《治水工程设计要点》,在优化设计上突出四个原则。即:突出截污与河涌综合整治同步,减少重复施工;突出因地制宜,减少工程占地和拆迁面积;突出治水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降低工程成本、增强治水效果;突出生态整治,尽可能建设生态型堤岸。上述做法大幅节约了治水资金。如京溪地下净水厂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征地92亩,节约投资约1.9465亿元。三是强化投资评审,控制资金门槛。市、区两级财政部门积极参与市区治水工程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有些区不仅对概算进行评审,还按照区的要求对招标限价、合同价以及设计变更后的变更价进行评审,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全市已完成的工程概算评审项目共节约资金4%。四是严格招标管理,控制工程造价。招标代理机构严格编制工程最高限价,并由具备注册造价师资格的人员进行复核,保证造价的合法性;建设单位对以往招标工程的中标价与最高限价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工程的规模、施工难度、技术复杂程度等情况确定具体下浮率,合理确定工程的最低限价;同时完善内部造价审核程序,对工作造价进行内部审核,有效降低工程造价。五是实施合理拆迁,降低工程投资。各治水责任单位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在不降低工程效果的前提下,科学划定红线范围,减少征拆总量,降低拆迁难度和总费用。全市通过减少征地拆迁,约降低投资2.5%。如海珠区在河涌综合整治及调水补水工程中通过减少征地拆迁节约投资约4.2亿元。
目前,全市新建成38座污水处理厂和48座污水泵站,新铺污水管网1094公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008 年228.6万吨/日提升至2010 年465.08万吨/日;建成的81项调水补水工程和120项河涌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截污、清淤和生态补水,治污效果开始显现。其中曾被严重污染的石井河干流的部分河段已不再黑臭;改造的226项水浸街治理工程,经受住了今年5 月7 日至14 日的三场特大暴雨的考验,对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内涝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的246个村分散式污水治理工程,使农村卫生状况得到改善,环境得到美化,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