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委、市政府把“节俭办亚运”原则贯穿于亚运筹备工作始终和各个领域,严格管理,创新思路,科学组织,确保各项资金用当其时、用得其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10年6月底,广州市完成亚运会项目审核585项220多亿元,审定金额165.2亿,核减54.85亿元;亚组委和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通过优化采购,完成亚运项目施工类招投标99批次,节约16.2亿元。主要做法是:
一、从建设源头上节省投资。一是合理安排赛事日程,提升场馆利用率,减少场馆数量。亚运场馆从96个压减为83个。在43个市属亚运场馆中,只有6个是新建场馆,占12.25%。对22个子项整体打包立项,场馆建设资金由34.49亿元减为33.62亿元,核减投资约2.5%。二是科学规划亚运场馆布局,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及早将部分场馆放到佛山、东莞及汕尾等周边兄弟城市,提高亚运会的区域辐射力,同时也减少了广州亚运场馆的建设投资。综合规划本市各区、县级市亚运场馆的新建、改建及扩建工作,避免重复建设及过度超前建设。合理进行场馆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建设,统一配置奥体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大学城、亚运城等几大片区场馆群内的供水、供电、安检、票务、用电保障、商业等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创新亚运场馆建设模式。采用建设转移的方式,与香港赛马会合作,全额引进境外资金建设广州马术场,节省了政府投资,带动了从化市等北部地区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在建设过程中节省投资。一是优化设计。推行限额设计制度,严格设计审查,亚运城投资估算从134.2亿元减为129.2亿元,核减约3.7%。严格审核重要设计方案,通过优化设计节省资金1亿多元。其中,亚运城综合体育馆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减少用钢量约1000吨,综合节省投资2200万元;飞碟训练中心通过优化土石方平衡设计,减少土石方施工,节省投资300多万元。二是优化采购。结合市场价格设定投标限价,采用公开招标和市场竞价的方式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截止2010年6月,市重点办累计完成亚运项目施工类招标99个批次,节约16.2亿元,节约率达13.5%。在照明、音响、洁具、家具、瓷砖、液晶显示器等建筑材料及设备上尽量使用亚运赞助商产品,节省资金约4亿元。建立门类齐全、紧随技术发展及市场变动的材料及设备供应库,避免临时采购可能导致的价格上涨。三是严格合同管理。设计单位、多家造价咨询单位对工程造价多环节交叉审查,保证招标及现场实施造价可控。建立建筑材料调价机制,精心设计合同条款,相关材料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变动,将对应调整材料的实际价格。由于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钢筋的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仅此一项,亚运城房建工程就节省资金约1亿元。制定《施工合同计量支付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确保工程计量准确及资金支付的安全。广州亚运会场馆从2007年8月开始招标以来,完成亚运场馆总中标金额83.44亿元,与招标控制价相比节约投资4.2亿元。亚运开闭幕式工程款核减7000多万元。四是强化施工管理。优化施工方案,保证各项工序安排科学经济。其中,亚运城莲花湾土方平衡施工、绿化苗木采购、施工临舍布置等施工方案,节省投资达5000多万元。严控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截止目前,现场累计发生的设计变更及工程签证总额不足设计概算的2%,保证了工程投资有效控制。严格实施乙供材料看样定板制度。由施工单位自行采购的相关建筑材料,均需由多家供应单位同时报价,由甲方、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共同参与审核,择优选择,既公开透明,又降低了工程投资。
三、从建设的效益上节省投资。一是在整体设计规划上充分考虑广州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广州亚运城及各类场馆的建设,完全服务于广州城市南拓及广州新城开发的需要,既提升了本届亚运会的接待能力、标准和水平,也实现了全部建设资金的快速回笼,带旺了番禺区的开发建设。二是大力推行技术创新,做到低成本高效益。引进太阳能及水源热泵技术、建筑节能、绿色交通等新技术项目,有效降低亚运城建成后的运行成本。三是场馆设施兼顾赛后利用功能。如媒体中心在设计上兼顾使用功能及赛后利用的需要,节省投资约430万元;亚运城综合体育馆主馆赛时为体操比赛馆,赛后也可进行篮球比赛及其他多功能使用。广州亚运会的场馆及建筑在亚运赛后将成为市民健身娱乐活动的优越场所和体验岭南建筑艺术的实践课堂。四是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建设使用临时设施,减少铺张浪费。如:调整亚运城房屋建设数量,避免发生以接待房的客厅用于运动员住宿的现象,节省拆改费约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