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反腐倡廉建设情况通报会召开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察局   发布时间:2012-01-20   字体大小:

上图:广州市反腐倡廉建设情况通报会现场

 

上图:市纪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于绍文在会上通报情况

 

  1月19日上午,市纪委监察局召开广州市反腐倡廉建设情况通报会。市纪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于绍文向16家驻穗主要媒体通报2011年全市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成效及违纪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11年,在市委和上级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全面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各项任务落实,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市纪委监察局被评为2007—2011年度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


监督检查确保决策部署落实


  重点开展中央关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规范节约用地、节能减排,以及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扶贫“双到”开发、对口援疆、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等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政令畅通。严明纪律,加大换届风气监督检查力度,保证了全市各级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全面总结宣传和推广运用廉洁办亚运经验,建立健全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发展。廉洁办亚运工作受到中央纪委的充分肯定。
  其中,2011年10月,市纪委监察局试点推行援疆项目资金电子监察系统。广州市在建的16个援疆基建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目前全部纳入广州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随时对援疆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查询监控,有效解决前方建设与后方监督的关系,确保对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


严格问责力促作风建设


  将党政机关公款出国(境)、公车购置运行、公务接待等费用纳入党廉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监管,压缩“三公”费用。完善行政效能监测机制,深化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推动热线节目走进基层社区。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10个行政执法部门、部分基层站所深入推进民主评议工作,首次组织开展民营企业评议政府部门活动,督促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开展网络纠风,及时处置网络舆情涉及民生热点和群众诉求问题。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农惠农、减轻企业负担、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农村、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得到加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有46名党政领导干部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被追究责任,促进了各级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其中,问责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28人,问责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18人。典型案件主要有:2011年6月,市民政局针对局机关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怠于履行行政执法任务,对违法行为不予以制止、处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影响的问题,给予其作出书面检查、在局系统内通报批评和调离执法岗位的处理。2011年4月,花都区针对违法用地整治工作监管不力的花东镇、雅瑶镇2名县(处)级领导干部给予了停职检查的处理,对花东镇1名乡(科)级干部给予了通报批评的处理。


专项治理维护群众利益


  推行“阳光招生”、“阳光用药”,治理教育乱收费。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排查工程建设项目3626个,整改问题5821个。集中检查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和水利等领域重点项目859项,督促整改存在问题并健全监管制度。推动开展查控“两违”建设专项整治活动,制订《广州市查控违法用地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在查控“两违”建设中,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27名干部进行了处理。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清理纠正“小金库”19个,涉及金额1292.17万元。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扎实开展。
  深入推进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和规范公车使用管理,遏制公车私用现象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我市将黄埔区、市财政局、市城管局作为公务用车管理试点单位。2011年初,在推行公务用车管理试点单位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市确定“保障公务、便用便管、公私分明、运行公开”的原则,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公车管理模式,并在全市党政机关中推广应用。经过5个月的组织论证、立项评审、公开招标、软件开发和建设、终端设计和认证、平台搭建和联调、系统测试和完善、管理员培训和车载终端设备安装,目前公车管理系统已在全市正式启用并进入平稳运行阶段。公车管理系统实现了身份识别、实时监管、区域管理、应急保障、后台管理等功能,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市市直单位和12个区(县级市)涉及996个车属单位共计8316辆车安装了北斗车载终端设备。从整体情况看,公车管理系统运行平稳,系统记录的数据基本准确,反映较好,各单位平均行车里程至少减少20%以上。


查案成效彰显惩腐决心


  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信访举报7462件(次),立案  377件411人,处级以上干部34件39人(其中市管干部 7 件 7 人),给予党纪处分268人、政纪处分131人,其中受双重处分69 人,移送司法机关36人。通过调查核实,为一批领导干部澄清了是非。立案查处了花都区原区委书记潘潇、增城市原副市长刘荣照、市交委原副主任唐儒平以及广州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系列腐败案等一批大案要案。同时,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查处商业贿赂案件431件,涉及金额3.09亿元。严格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全面启用广州廉政教育管理中心,加强案件审理和监督管理。
  今年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窝案串案现象突出。随着各机关、各行业、各部门工作规范化管理进程的推进,个体腐败空间缩小,腐败的共同体现象日渐突显,往往查处一案,带出一串;查处一人,牵出一窝。例如,通过查处增城市地税局长潘伯长违纪违法问题,顺藤摸瓜,从中查处了该市地税局副局长赵广球、稽查局长黄文光、副市长刘荣照等人的违纪违法问题;二是作案手法隐蔽,期权腐败现象开始凸现。今年的案件,在作案手段上有新的变化,更具隐蔽性,增加了办案工作的难度:以合法外衣作掩护,大肆敛财;以“人情往来”为幌子,多次收受贿赂;以合作经营等形式变相收受贿赂;以打着他人旗号帮人办事,掩盖自己帮人办事从中受贿事实;有的领导干部在位时,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各种手段为他人谋取利用,“回报”并不立即兑现,而是以私下“协议”待退休或离职后以各种形式实现;三是贪污贿赂案件突出。今年贪污贿赂案件151件,占全年立案总数377件的40.05%,其中发生在政府机关56件,占37.09%;事业单位38件,占25.17%;企业单位24件,占15.89%;农村20件,占13.25%;其他13件,占8.6 %;四是基层和农村领域发案突出。全市查处的377件案件中,区、县级市纪委查处的案件占352件,相当部分发生在基层单位和农村,其中街镇查处案件133件,占37.78%。今年区、县级市纪委在查处的“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案件中,有的基层执法人员级别低,涉案金额大,存在“小官大贪”现象。


权力防控推进源头治腐


  提前一年完成全市惩防腐败体系阶段性建设各项任务。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加大干部人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推进简政强区(县级市)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推动财政管理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政府投资决策行为和项目监管得到加强。完善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土地交易更加规范透明。推动涉诉资产进入广州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国有产权交易活动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强化对有形建筑市场的监管,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从化、增城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并入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形成全市统一建设工程交易平台。
  2011年12月22日,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增城、从化交易部正式挂牌。目前广州市所属区、县级市已无独立的工程交易平台。广州地区省、市、区、县四级平台合一,标志着广州地区统一的建设工程交易平台正式建立,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真正意义上完全统一的有形建筑市场。自2003年省市平台合一至2011年12月,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累计完成交易项目31633项,交易9063.98亿元,节省投资46.98亿元,平均下浮率5.63%。统一规范的有形建筑市场的建立,对于惩治和预防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消除地区壁垒,统一运作程序与标准,规范有形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推动涉诉资产进入产权交易市场方面,目前我市已实现了市、区(县级市)两级法院执行财产进入产权交易市场交易。2011年7月,市纪委监察局会同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金融办等单位,启动了市中级人民法院涉诉资产进入广州产权交易所拍卖、变卖工作,构建起“发掘价值、发现价格、阳光操作、公平交易”涉诉资产交易的新平台。截止2011年12月31日,进入广州产权交易所拍卖委托27宗,委托拍卖标的66个,委托拍卖底价2.5亿元,拍卖增值率为41.2%,单个标的增值率高达260.6%。涉诉资产进场交易,实现了涉诉资产拍卖、变卖“统一平台、统一规则、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目标,扩大拍卖信息受众面,预防围标串标,提升成交率及价格,有效规范和监管司法拍卖活动。       (穗纪宣)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