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纪委监委:执纪要凸显“硬度”也要彰显“温度”
来源:番禺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19-07-23   字体大小:

  近年,广州市番禺区纪委监委立足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在案件审查调查结束后,通过开展审理谈话、处分前谈心、案后回访、处分到期谈话等一系列“暖心”举措,着力加强受轻处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打开受处分人员“心结”。

  “励其人,先乐其心。”谁受了处分都会有包袱,尤其抗压力差的干部,他们觉得脸上“有疤”而消沉低迷,更担心被组织抛弃。虽然嘴上说着改,但心里也许不是那么一回事。若对组织心生抗拒,加之其他压力,此时如产生叠加效应,其不充沛的心理能量就会一次次被消耗,任何微小的触发都可能毁掉组织多年的培养。从严执纪没有错,但执纪要凸显“硬度”也要彰显“温度”,不能“一问了之”。

  呵护被问责干部,前提在于精准问责。为什么问责?问责是为了治病救人和激发担当,须臾不能忘了初衷。一事当前,该不该问责、该问谁的责、问到哪一层,关乎问责成效和组织威信。问责要精准,离开精准的问责谈安抚无异于缘木求鱼,必须精准识别、精准处置,避免“躺着中枪”的职能式问责;问责要慎重,该问的坚决问,但一般性工作失误可以批评或诫勉,并非“一有错就问责,一问责就动纪”。毋庸讳言,当前个别部门息事宁人灭火式问责仍存在,“铜锤铁锤,捣谁算谁”,极大损害了问责的严肃性。问责唯有做到精准、慎重、公正,其良苦用心才不会付之阙如。杨某,虽因违反廉洁纪律受处分,谈话时表示:“公正的问责让我这个30年党龄的老党员更信服组织”

  呵护被问责干部,关键在于对症施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纪检干部谈话中多一份耐心,找准共振的频点,靶向施治。执纪实践中,核对违纪事实时,有的对象并不愿打开话匣子:“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也有的“诉苦不断”,生怕申辩得不到重视。稳定不是死气沉沉,秩序不是鸦雀无声,若郁闷积攒于胸却噤声不语,经过心理的哈哈镜,容易恶化心态。谈话要让对方充分表达并去伪存真,既要旗帜鲜明讲大道理,唤醒其初心,又要入情入理讲透小道理,唤醒其人性良知。黎某,因审批和参与“傍会游”受处分,刚开始有抵触情绪,“外出学习并参观景点是以前‘例牌’,怎么偏我受处分?”经说服开导,黎某真诚表示了理解,“公款姓公,一分都不能乱花,正因过去的宽泛,领导干部才要带头改进。”

  呵护被问责干部,细节在于方式方法。实名通报、迅速通报、案例点评等通常是纪检机关的“杀手锏”,用见人见事的案例敲“麻骨”,确实能达到“一家出事多家反思”之效,但无疑也带给当事人极大心理压力。警示教育要搞,当事人的痛点也要顾,不必“过度留痕”。特别是对仍在职党员干部的通报,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并控制适当范围,同步做好回访教育。凌某,某局下属副所长,性格内向,曾因工作失职被问责并在小范围内通报。该局领导反映其受处分后思想压力大、所里工作开展不顺。回访时本人坦言:“受处分的事传开后感觉抬不起头,再无法像以前一样安排工作或与大家说笑了。”回访人员对其进行了耐心开导并叮嘱所在单位倍加关心。再次见面时,从凌某脸上的笑容里,我们知道他已经“痊愈”了。

  呵护被问责干部,目的在于激发担当。行胜于言,问责不是句号,我们在给干部戴上“有错必纠”的紧箍咒后,对表现好的必须适时“解咒”。要规范干部复出适用机制,联合案发单位对受处分人进行科学的跟踪和管理。对影响期满表现突出的,在考察使用时一定要客观评价、“去标签化”,按程序大胆提拔启用,真正破除“受处分就没前途”的误解。许某,曾受党内警告处分,后因表现突出提拔为正处级干部:“跌倒了仍能因努力工作重新获得肯定,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作者:广州番禺区纪委监委 游麦芳)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