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15   字体大小:

广州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奋进“百千万”,勇当排头兵

  12月16、17日,广州将召开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

  不久前,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召开。现场会上,宣读了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广州共有2个区、7个镇、57个村入选。

  繁华街市、和美乡村,是广州城市风貌的亮丽底色。7434平方公里土地,11个区、177个镇(街)、2822个行政村(社区),是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的基本盘。

  一年来,广州把“百千万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作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广州路径的政治责任,奋勇先行,吹响“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号角。

  广州正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此次将召开的现场会将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不断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一区一策 争先进位

  县域活则全省活。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对于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百千万工程”的关键落子,在于区。以实力来看,今年发布的“2023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广州就有7个区入榜。所以,广州的目标更高,要在高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好示范。

  11个区情况各不相同,如何做好头号工程的优势塑造工程?

  广州按照省的分类,6个区开展“创先”行动,5个区开展“进位”行动。推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打造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黄埔、番禺、南沙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白云、花都、增城、从化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要形成各展所长、各显其能的区域发展新态势。

  如今,因区施策、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在不同赛道争先进位,成为广州各区的共识。各区唱好主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深化细化“一区一策”“一镇一策”,形成全市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区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在从化区鳌头镇,越秀风行生态田园综合体项目首开区——“龙潭旧墟风情街”不久前试营业,“前店后厂”特色店铺引人注目,其由国企与村集体合作,带动村民入股创业,打造一条从农业种植到食品加工,再到餐饮零售的完整产业链。

  首开区只是开始,该项目规划“农文旅学”四大引擎产业,构建“三街两园两带两基地”产业布局,预计每年可为当地带来1亿元收入。鳌头镇大变化的背后是从化区聚焦生态为本、产业强区、绿色发展,加快打造富有广州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绘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区域要强起来、富起来,也要绿起来、美起来。

  走进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映入眼帘的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画卷。该地今年3月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很难想象,这片“自然森海”曾经是“荒野矿坑”。

  森林海废弃矿坑综合修复利用项目创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对约600亩高龙石场废弃矿坑进行14项生态系统修复,形成144公顷“河湖岸林田园”自然森海,形成矿山生态修复及产业化经营的广州经验。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是增城区正瞄准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不久前公布的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中,广州从化、增城入选首批典型县(区),是新的要求,也是新的动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广州各区齐行动,各方力量齐动员,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联城带村 同频共振

  城镇,连接着城市与农村,是广州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一环。今年以来,广州打造美丽圩镇,一批经济实力强、产业影响力大的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蓬勃兴起。

  作为超大城市的城镇,一个镇的经济体量往往能顶得上省内其他地级市的一个县。充分发挥好城镇的节点和纽带作用,“百千万工程”就能实现从县到村的同频共振。

  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中,广州有7个镇入选。广州177个镇(街)的大变化,要看首批典型镇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

  在花都区赤坭镇,农业大镇正蝶变为经济强镇,该镇作为岭南派盆景的核心产区和发源地,用花都区3.4%的用地面积创造了该区32.45%的盆景花卉产值,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亿元。朝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镇”奋进的赤坭镇,正带动一片各美其美的和美乡村蓬勃发展。

  在赤坭镇,瑞岭村用“小盆景”撬起“大产业”,“岭南盆景之乡”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莲塘村为“海洋牧场”探索新路,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里的黄颡鱼、罗非鱼名特优新农产品“游”向全国;竹洞村用《竹映洪拳》水幕光影秀“点亮”夜经济,让乡村游实现“白天游”向“全天游”的转变……

  以赤坭镇、钟落潭镇、东涌镇等典型镇为代表,一批产业“特而强”、体制“新而活”、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效益“显而优”的城镇渐次崛起,带动和美乡村在产业上分工协作,实现镇村联动、同频共振。

  随着城乡加快融合,城镇成为乡村的经济中心,也成为治理中心、服务中心、文化中心,联城带村作用发挥在方方面面。

  黄埔区南岗街道融德里是旧村改造过程中着力打造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今年7月正式建成后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是周边群众寻觅岭南乡愁、感受现代潮流的好去处。这里既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打造的原汁原味的岭南建筑群落,也有参照新加坡城市设计理念建设的商业外街等,无论是“老广”还是新广州人都能在这里找到文化共鸣。

  为增强镇街综合服务功能,广州推动供水、供气、通信网络和防洪等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全市所有镇(街)、村(居)基本实现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全覆盖,全市医疗集团内检验检查结果实现互认共享,花都“一元钱看病”成为基层医改的模范样本,开展“名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

  一个个城镇用心答好环境综合整治优先题、风貌管控必答题、美丽圩镇建设加分题、绿化美化基础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体验已经覆盖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美乡村 焕发新姿

  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对广州来说,高质量发展能到什么高度,关键看短板补到什么程度,约占全市面积78%的广袤乡村显然也是广州最大的潜力和后劲所在。

  绿水青山是乡村的底色。今年以来,广州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河湖全流域治理、农村综合改革、职业农民培训等试点创新,大力发展乡村产业,346个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蝉联全省第一。广州94%以上行政村达到省的美丽宜居村标准,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有美丽环境,更有新经济、新业态。走进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镬耳屋、风水塘、石牌坊等古建筑展现着古村悠久的历史,更让人惊喜的是,塱头村还建起塱头村艺术文化中心,办起塱头古村音乐会,开了“村咖”、引入茅台冰淇淋、泡泡玛特等潮店,“宝藏”古村让人惊喜不断。

  “塱头村做到了吃、住、行一体,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也解决了如何更好地留住游客的难题。”塱头村委会工作人员黄智云说。

  和美乡村焕发新姿,令人神往。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广州乡村游游客同比增长61%,超过接待游客总量的40%。随着《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工程实施方案》的印发实施,广州在已基本建成7条新乡村示范带的基础上,规划新建的7条新乡村示范带,将更多的和美乡村串珠成链。

  产业兴、环境美,带动村民致富。今年前三季度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47元,同比增长6.3%,增速位居珠三角城市第一。

  “百千万工程”,说到底是为了百千万幸福,需要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区、镇、村间自由流动。

  “我从事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多年,乡村振兴对我们大多港澳青年来说还是一个新领域。”参加完“百千万工程”乡村CEO学堂,增城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主任陈润富发现了新的舞台。

  为推动各类要素向“百千万工程”集聚,广州盘活资金要素,激活土地要素,用活人才要素,勃发各界磅礴力量。比如为激活经营主体的活力,广州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1700家企业与1322个村成功结对。为发挥高校资源这一“大脑”外力的作用,广州实施“双百行动”,推动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航海学院等高校与省内4县(市)结对。

  随着各类要素集聚和美乡村,一批爱乡村、懂治理、善经营的人才走进广州乡村,在乡村中成长,也带着广州经验走向全省。集众人之力、展各家所长,一幅超大城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跃然而出。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