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边的科技小院 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相结合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3-05-09   字体大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希望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整个小院激动不已,大家的干劲更足了。”5月5日上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教师金可默介绍,科技小院是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而古生村科技小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助力洱海保护和农民增收协同、推动流域农业绿色发展。

  背靠苍山、面朝洱海,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这个白族传统村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去年古老的村落迎来了一群“新人”。作为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大管家”,金可默既要负责小院工作的日常管理运营,也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她向记者介绍,来自环境科学、植物营养、园艺学等13个不同专业的100多名学生吃住都在村里。他们每天走村入户、下地干活、检测水质,为“洱海水质保卫战”“高值农业攻坚战”“乡村振兴阵地战”而奋斗。

  在这批学生中,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科技小院院长郝家璇已在古生村驻扎400多天。他的研究课题是古生村居民饮食模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每天都要在一日三餐的饭点时间去农户家中提取相关科学数据进行研究。

  敲开农户家门,走近他们的餐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村民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们做这个有什么意义、对我们没有用处,经常以太麻烦为由直接拒绝我们。不过在一次次的沟通交流中,村民们慢慢卸下心防,与我们成了朋友,甚至还有人主动为我们提供家里的饮食数据。”

  本科期间的郝家璇曾迷茫过,“每天在实验室做这么多实验到底有什么用”,而自从他一头扎进古生村,疑惑就迎刃而解——“村民的需要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最大意义”。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他学会了如何沟通、如何为村民提供帮助。

  除了日常科研工作,社会服务也是科技小院的重要任务。金可默向记者介绍,目前小院已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开展了节约用水、饮用水健康知识、膳食营养、短视频拍摄、垃圾分类等多种培训。在一次次培训中,村民们也逐渐接纳了这群来自城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她打趣道:“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我们去村子里随便找一户人家,都能吃上饭。”

  古生村的小院青年们凭着“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慢慢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厚植爱农情怀,这种情怀要在学生跟农户长期接触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来。跟土地、跟村民产生感情,是广大学子们持续钻研的最大动力。”金可默表示。

  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在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在科技小院建设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纪检监察机构立足职能职责关注科技小院建设情况,走访科技小院创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教授,到第一家科技小院所在地河北省曲周县调研,深入了解科技小院创办初衷、发展历程、育人成效和存在的困难,监督推动接续措施细化完善。

  一批批学生从这里毕业,又有一批批新生来到这里,苍山洱海边、田间地头里,小院故事还在继续。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