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近日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发行
羊城有廉吏佳话代代传
广州市纪委监察局与广州大学历史系历时近三年编辑完成
清廉正直之风尚 高尚峻伟之气节
广州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当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
在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这座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源远流长的廉洁文化,产生不少品性高洁、为官清廉的历史人物。如东汉时期,祖籍广州的议郎杨孚、曾担任广州刺史的东晋名士吴隐之,他们的事迹成为岭南佳话,流传至今。
唐、宋、元、明、清至近现代,广州地区出现了一批廉洁为官的典型,如:李勉、古成之、崔与之、李昴英、陈谔、周新、黄皞、卢纶、王良心、赵翼、庄有恭、骆秉章、詹天佑等等,以及民国时期主要在广州工作、生活的民主人士廖仲恺、陈铭枢等,早期共产党人苏兆征、阮啸仙、杨匏安等,他们清廉为官的事迹脍炙人口,代代传承,构成广州地区清廉历史画卷,熠熠生辉。
为充分发挥广州地区历史上廉洁文化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作用,2014年始,由广州市纪委监察局牵头,联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和各区纪委监察局开展广州市廉洁历史文化的普查工作,在全面搜集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又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广州大学为主体,组成编撰委员会,历时近三年编撰完成。
《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共收录中国古代、近代主要在广州地区生活、工作且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48名代表人物及其廉洁事迹,集中展现广州深厚的廉洁历史文化底蕴和传承。每个人物章节包括人物生平简介、名言警句、个人事迹、相关图片等内容,重点记载了该人物的廉洁思想和廉洁事迹。
书名“清风峻节”,取其“清廉正直之风尚,高尚峻伟之气节”之意。本书旨在通过典型人物代表的廉洁事迹追慕先贤廉洁之风,感召后人传承廉洁文化传统,培树良好家风,以推动形成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清简勤苦酌贪泉
——(东晋)吴隐之
吴隐之为官,以清廉出名,由于他的言行超乎常人所能忍受的标准,故常被时人诟病。吴隐之却并未因世俗的议论而有所动摇,坚持居官清廉的作风。在担任谢石主簿的时候,吴隐之嫁女。谢石知道吴隐之素来清廉,便吩咐手下人去帮其操办喜事。当谢石的使者来到吴隐之家中后,发现他家里冷冷清清,毫无办喜事的气氛,吴隐之正在令家中婢女牵着一条狗去市场上卖掉,以贴补家用。使者见吴隐之身居官位,却清贫至此,不禁感慨不已。
吴隐之调任晋陵太守之后,家中没有一个仆人,妻子仍要亲自背柴回家做饭。
为革除岭南弊政,朝廷任命素以清廉著称的吴隐之担任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希望他给广州带去清廉的风气,改变过去人们对岭南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印象。
吴隐之深知朝廷用意,在他到达广州地界前,他特意来到贪泉边,掬水而饮,以表清廉之志。到广州后,吴隐之把所有的帷帐器服都交给外库管理,自己从不截留半点公款,不用一件公物。在吴隐之的影响下,岭南官场的风气也随之转变,渐渐淳朴起来。
单襦皂帽志高洁
——杨匏安
1921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所居住的杨家祠,成了党在广州活动的重要据点。1924年底,杨匏安被任命为代理中央组织部长,开始从事国共两党复杂的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这时,杨匏安身居要职,难免有亲戚朋友上门求取一差半职。杨匏安坚持任人唯贤,从不徇私滥任,并退回所有礼物。有一年中秋节,有人匿名送来几盒月饼,杨匏安看到十分生气,要求他的家人一定要弄清楚月饼是谁送的,然后把月饼退回去。还有一次,省港罢工委员会在杨家祠分发一笔捐款给罢工工人,麻袋里遗落一个两毛钱的银币,被孩子们捡来玩耍。杨匏安发觉后,立即严肃地批评教育孩子说: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拿来玩,叫他们立即送回罢工委员会去。不久,罢工委员会没收了不少走私货物,有人说拿一部分分给包括杨匏安在内的对罢工有重要贡献的工作人员,杨匏安听后坚决反对,要求将这些罚没私货作罢工经费使用。周恩来为此曾多次赞誉杨匏安:“家境清贫,为官廉洁。”
廉洁奉公拓铁路
——詹天佑
詹天佑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同治十年(1871年),年仅10岁的詹天佑考取官办幼童出洋预备班,赴美留学,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尤其长于铁路工程。光绪十三年(1887年),中国铁路公司成立于天津。詹天佑因此成为我国第一名铁路工程师。
在詹天佑主持修建的多条铁路中,京张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完全不依赖外国,在资金、技术上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除了技术上的超越,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不凡之处,更在于修筑成本的低廉。这离不开詹天佑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
当时中国铁路大多为借外款修筑,由于技术有限,以致高薪聘用很多高级工程人员。此外,一部分材料采购环节中间的回扣、包工过程中的各种陋规等等,都导致铁路修筑过程中多余费用的支出。
詹天佑主持京张铁路修建时,一方面尽用华人,减少费用的同时,提高国人修筑铁路的技术和能力。另一方面严格管理,杜绝中间环节可能的贪污和贿赂。在京张铁路施工中,詹天佑还就地取材,用自造的水泥和当地的石料建成了一些石桥以代替铁桥,大大降低线路成本。京张铁路修成时,詹天佑上交工程结余款28.8万两白银,被邮传部褒奖为“廉洁自持”。
清介自持比“青天”
——(清)许应鑅
咸丰三年(1853年)许应鑅出任江西临江府知府。履任后,许应鑅发现临江府打架斗殴之风盛行,偷扒抢窃众多,对临江的社会治安造成极大的威胁。
许应鑅通过明察暗访,首先在衙门内部整顿吏治,将接受贿赂、不尽职守的捕快全部辞退。接着派出干吏将当地最为嚣张的几个大盗全部捕获,并在衙门大堂对其进行公开审判,分别依律判处他们充军流放和死刑。
好斗生事的游民受到极大震慑,许应鑅趁机鼓励他们以“正业”为本,参加劳动生产,同时将广东种植柑桔的技术传授给这些游民。这些好斗之徒纷纷转务“正业”,地方治安逐渐好转。
光绪四年(1878年),许应鑅调任江苏按察使。江苏农商发达,也是天下赋税重地。江苏民情好讼,无论大小事,都喜欢诉之于官府。许应鑅上任江苏按察使之后,花大量时间翻阅卷宗,甄别案件。在得知案件实情之后,他对这些案件进行详细调查和审理,半年时间百姓平反冤案即高达一百多件。江苏百姓为此感激涕零,都称他为“许青天”。
秉公执法铁汉公
——(明)黄皞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未及而立之年的黄皞考取乡试,成为举人。经历屡次在由礼部主持的会试考试中落榜,他最终在吏部考核中名列第一,被授予吏部司务的职务,后晋升为司封员外郎,负责复查功臣侯爵世袭的事务。
时正值大宦官刘瑾专权,权倾朝野,朝中百官多对他百般逢迎。黄皞对向一位宦官行跪叩之礼的滑稽行为不屑一顾,见到刘瑾等宦官权贵仅作揖施礼,不失气节。
在任验封司员外郎期间,黄皞不惧怕权威,依法秉公。成化年间,镇守云南的黔国公过世,其任总兵的儿子沐崑请求世袭黔国公。黄皞查阅资料,认为依律不具资格。沐崑心有不甘,一再上奏。黄皞以一个小官员的身份坚持己见。最终朝廷认定沐崑的确不具备资格继承黔国公的封爵,支持黄皞的看法。(记者 汤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