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纪宣)“真是多亏了街道和社区,帮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让我们也过上了‘电梯速度’的生活”,广州市荔湾区万盛街13号旧楼的陈伯看着新安装的电梯,笑得合不拢嘴。这是荔湾区为老旧小区住宅成功加装四百多台电梯的一个缩影。荔湾区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按照《广州市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要求,切实承担起辖区旧楼宇加装电梯的组织领导职责,实施“百梯万人”党旗红旧楼宇加装电梯项目,充分发挥“区-街-社区-网格-楼宇”五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加速推进全区旧楼宇加装电梯432台(其中,已经建成运行90台,正在建设342台),成功破解了老旧楼宇居民群众上下楼难题,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出了贡献。
建好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先锋队”
“百梯万人”党旗红旧楼宇加装电梯项目由区委书记亲自主抓,区委组织部协调督促各责任单位按计划推动项目实施。突出“书记抓,抓书记”,部门、街道、社区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广泛动员机关党员、街道党员、社区党员,组建了由区委常委挂帅,部门、街道、社区党员广泛参与的旧楼宇加装电梯“先锋队”。在旧楼宇加装电梯工作一线攻坚克难,逐个破解审批难、协调难、安装难、维保难等“难啃的硬骨头”,加快推进加装进度,全区上下形成了“讲担当、干实事”的良好氛围。
组建党员志愿服务“玻璃屋”
由于一些居民群众对加装电梯不了解,电梯具体怎么装、装什么样的电梯、如何分摊费用、财政补助资金怎么用等问题,成为居民群众心中的疑虑。对此,街道充分利用辖内资源,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为居民群众提供加装电梯咨询服务。如,彩虹街设立全市首个街道旧楼宇加装电梯志愿者服务站(“玻璃屋”),组建以社区党员为班底的旧楼加装电梯志愿者服务队,吸纳志愿者38名,其中党员占70%。志愿者服务站自成立以来,共计举办咨询调解会400多场次,派发宣传指引单张40000多份,为近8000人次提供相关咨询调解服务。梁伟元,作为志愿者服务队的领头人,退休前是企业的党支部书记,曾牵头荔华楼4部电梯的筹备工作。他自学报建流程,积极动员住户。刚开始,有14户业主极力反对,特别是反对意见最大并要求20万补偿的A梯一业主,电梯位与其房间最近只有20厘米。通过近1年时间不懈地努力,终于以“情”打动了反对加装电梯的14户业主,80户业主100%全部通过,荔华楼4台电梯同时加装,一时间成为佳话。
当好电梯助建“顾问团”
旧楼宇加装电梯涉及邻里协调、政策服务、井道建设、规划设计、电梯安装、电梯管理等方面,一些已经成功加装电梯的热心志愿者党员,主动为其他社区街坊开展咨询服务。如,西村街先后成立电梯助建服务队、旧楼宇加装电梯服务驿站,设立“成功经验、邻里协调、政策服务、井道建设、规划设计、电梯企业”六个咨询组,免费为街坊提供调解、咨询等服务。作为西村电梯助建服务队、旧楼宇加装电梯服务驿站的志愿者,72岁的老党员何盛坤和70岁的老党员陈壮亮,两位老人因积累了旧楼宇加装电梯成功经验而广为街坊熟知,甚至越秀、天河、海珠、白云等区的街坊找到他们“取经”。在他们的帮助下,不少希望加装电梯的街坊少走了很多弯路。2018年,何盛坤和陈壮亮两名老党员荣登2018年“广州好人榜”。
选好居民自治带头人“楼长”
实行“楼长制”是城市居民自治的一种有效管理模式。荔湾老旧楼宇的楼长以老年党员居多,他们立场坚定、威望较高、公益心好、组织力强,在搜集民意、了解民情、协调协商等方面优势明显,对基层治理工作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奉献精神在荔湾党员“楼长”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如,西村街广雅路公安宿舍区的梁德根,是一名退休老党员,也是公安宿舍区“楼长”带头人。在其倡议下,牵头成立了居民监督咨询委员会,并成立宿舍党支部,实现党支部引领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在推动小区微改造、加装电梯工作中,梁德根同志发挥老党员、工程监理老专家的作用,积极协调解决了电梯井道设置难题,并亲自到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确保电梯加装工程的质量。
日前,广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刘连生到彩虹街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志愿者服务站,对市政协重点提案《加大力度推进老旧住宅加装电梯解决老人下楼难问题》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时强调,要强化党建引领,特别是要坚持群众身边问题靠身边党组织解决,大力推动基层党组织真正靠前服务、主动协调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把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下一步,荔湾区将不断筑牢党内政治生活的基层根基和阵地平台,从一件件小事抓起,着力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继续推进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提速,全力完成今年加装电梯目标任务,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