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廉说丨崔与之(南宋): “盛德清风,跨映一代”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2-05   字体大小:

千年羊城,文脉绵延;

先贤清风,浸润心田。

  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广州市纪委监委在“廉润羊城”系列融媒体宣传中,创新推出《爱廉说》音频专栏,为您讲述广州古今清廉人物故事,让我们一起感悟廉洁之志,涵养清风正气。

  责己,可以弭天灾;正家,可以厚风俗。这是南宋时期第一个由太学取第的广东士子崔与之的名言。他的一生淡泊名利,心系百姓。文天祥赞其“盛德清风,跨映一代”。南宋淳佑年间,广州士民将他与张九龄的画像悬挂于州学之中,合称为“二献”。本期《爱廉说》为大家讲述南宋名臣——崔与之的清廉故事。

爱廉说丨崔与之(南宋): “盛德清风,跨映一代”

图片

  崔与之,字正子,号菊坡,谥清献,广东增城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词人、学者、军事家。崔与之历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浔州司法参军、淮东安抚使、工部侍郎、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等职,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累封南海郡开国公。学术上,他反对一昧空谈“修身”“性命”,主张事功之学,进而创设岭南“菊坡学派”。军事上,他曾在扬州和川蜀两度主持军事,成功抵抗金人侵扰。崔与之从政数十年,官至显贵而不养妓,不增置田产,不受各方馈赠,以“无以财货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的名句自警,从而成为宋朝的一代名臣。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崔与之生于广州增城一个医生家庭。崔与之的祖上原本是汴州人,后为逃避战乱,迁徙到岭南。他的父亲崔世明,年轻时曾尝试过考科举,但是屡试不第,于是感叹:“不为宰相,便为良医”,开始悉心研究医术,并在家乡一带行医,颇受当地百姓爱戴。在崔与之少年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因而家境贫寒,但是他“倜傥有大志”,刻苦读书,钻研经义,立志救国济民。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下半年,他在友人的资助下,前往临安参加补试,考入太学。三年后,三十六岁的崔与之考中进士,成为当时第一个由太学取第的广东士子。

  崔与之中进士后,受任浔州司法参军,分管地方法律事务。南宋时期,政府为调剂粮食丰歉,在各地设有粮仓,号为“常平仓”。浔州的常平仓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一旦雨季来临,仓米就会遭雨水侵蚀而作废。浔州知州不愿花钱整修粮仓,竟然决定将常平仓的粮食全部卖出。崔与之得知后,对知州的这一做法坚决反对。

  郡守:崔参军呀,粮食仓库年久失修,都漏雨了,我打算卖掉储粮。

  崔与之:大人,小人认为储粮是国家应急、百姓救命的粮食,万万不能卖呀。

  郡守:可是粮仓破烂,我们又没钱维修,粮食这样放会烂掉的。

  崔与之:大人,请您把维修粮仓的任务交给我,我保证修好。

  崔与之主动请缨抢修常平仓,砖瓦不够,就将自己居所的瓦片拆下修葺粮仓。就这样,崔与之抢在雨季来临前,把常平仓修补完毕,保住一州百姓平准丰歉的粮食,知州为之叹服不已。

  浔州司法参军的任期结束后,崔与之被调到淮西任提刑司检法官,负责淮西的司法工作。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崔与之被朝廷任命为广西提点刑狱,兼提举河渠常平。

  广西路辖区内的海南岛和雷州,大部分是荒寂之地,属边远军州,特别是海南岛在当时更是被人称为“不毛之地”,以前从未有朝廷官员涉足此处。崔与之不辞劳苦,在三年里走遍了辖区里的每一个州县,最远到达了海南岛(朱崖)。每到各地巡察,崔与之一行都是轻车简从,自带费用。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各州供应馈赠的财物一概不受。一切公务开支按日计给,不用地方一分一毫。每次巡查的路程长达数千里,劳累异常,崔与之“往返劳瘁,发为斑”,甚至因此而染上了风眩之疾。

  由于崔与之在海南废除了很多不合理的政策,还做了许多保护当地百姓的事情,所以当地人非常感激崔与之,特地将崔与之的事迹记录下来,编成了《海上澄清录》。

  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四川发生兵变,朝廷任命崔与之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负责平定兵变、抗击金军。

  当时担任四川安抚使的是久经沙场的武将安丙,他资历老,权力大,向来瞧不起朝廷派来的文官。崔与之抵达成都后,坦诚相待,很快取得安丙的信任。由于上下一心,兵变很快得到平定。此后,崔与之广开言路,要求四川的贤能之士为抗金献言建策,又大胆地重用归降的金国将领,鼓励他们反戈一击。在做好各项部署后,宋军在崔与之率领下成功抵抗金军入侵。宋宁宗闻讯,下诏嘉奖崔与之道:“卿道德足以镇浮,智识足以制变。赋宽四蜀,民气顿苏,尘靖三边,军声益振,使朕无西顾之虑。”

  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安丙因病去世,崔与之被任命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继续留守成都。他认为只有安定民心,才可以发展生产,保证军需后勤。在战事稍微平息后,崔与之针对四川的一些弊政进行了矫正。

  崔与之镇守四川长达五年,不仅成功地保卫四川,赢得军民的一致赞誉,也颇为金国将士所敬畏。在此期间,崔与之曾因病离任,继任者改变崔与之以往的防守策略,竟然一度引起金军乘虚入侵的恶果。崔与之闻讯,扶病回到成都复职,入侵的金军慑于崔与之的声望,都纷纷撤军。

  四川物产丰饶,有些官员在节庆之日,给崔与之送来各种昂贵的地方特产,均被崔与之一一谢绝。崔与之离开四川的时候,四川各路的长官又将这些被拒收的礼品全部送给崔与之,并告诉崔与之,这是川中百姓的习俗“大送”。崔与之依然一物不取,两袖清风地离开四川。崔与之离开四川后,四川百姓画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与曾在四川任职的名臣张咏、赵忭的画像置于一处,将仙游阁改名为三贤祠。

  离开四川后,崔与之上书请求致仕。回到广东后,本已经辞官返乡的他为镇压叛乱,保境安民,再次担任广州经略安抚使。叛乱平定后,崔与之将任上所领之俸禄全部缴公,对于辞官后所得之祠禄、衣赐,亦悉辞不受,而且绝口不提自己的平叛之功。

  崔与之的家法非常严格。他的儿子崔叔似终身没有担任任何官职。崔叔似结婚的时候,他妻子家送给崔家“苗田六百石”,崔与之却命儿子悉数退还。崔与之常叮嘱自己的弟弟说:“须是闭门守常,不得干预外事。”凡有亲故倚势欺人,必被训斥,终生不得入其门。当崔与之的姐姐为儿子求恩荫做官时,崔与之断然拒绝,说道:“做官的人是否贤明,是黎民百姓休戚相关的大事,怎可以私自授受?”直至他临终时,还吩咐其子弟“不许作佛事,子侄俱不得求官阶”。

  崔与之一生不恋权位,心系百姓。自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起,他多次辞官,屡召而不起。直至他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百姓,他在遗书上写道:“东南民力竭矣,诸贤宽得一分,民受一分之赐。”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崔与之病逝于家中,卒赠少师,谥“清献”。

  崔与之的事迹和操守,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誉和纪念。崔与之过世后,他的门人刘镇为他写下了“始终无玷缺,出处最光明”的挽联,文天祥赞其“盛德清风,跨映一代”。南宋淳佑年间,广州士民将他与张九龄的画像悬挂于州学之中,谓之“二献”。咸淳年间,经略刘应龙又在广州高桂坊为其立祠,该祠即为后来的南海县学。元朝明宗至顺三年(1332年),县令左祥在增城县学为崔与之立祠。


  音频内容改编自《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

  《爱廉说》是由广州市纪委监委指导,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制作的一档反腐倡廉音频融媒体栏目。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