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廉说丨李肖龙(南宋/元): 挫折奸萌 抚翼桑梓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2-06   字体大小:

千年羊城,文脉绵延;

先贤清风,浸润心田。

  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广州市纪委监委在“廉润羊城”系列融媒体宣传中,创新推出《爱廉说》音频专栏,为您讲述广州古今清廉人物故事,让我们一起感悟廉洁之志,涵养清风正气。

  “余民望小定,甚于饥渴然。昔何好弄兵,今何知服田。”这是南宋末年进士李肖龙为民请命所作诗歌《便民诗上颜正叔宣慰广东》中的一句名言。李肖龙生于乱世,虽未能位及人臣,但其一生廉洁奉公,以民为本。本期《爱廉说》为大家讲述南宋名臣——李肖龙的清廉故事。

爱廉说丨李肖龙(南宋/元): 挫折奸萌 抚翼桑梓

图片

  李肖龙,字叔膺,南宋末年广东增城人,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官历赣州司户、代理长乐县事、太令、朝议大夫。李肖龙为官清正严明,在他出任代理长乐县事期间,针对当地治安混乱等现象,惩治不法豪强,设立团保法,组织乡兵,并禁止男女为巫,规理婚姻,兴学课农,使当地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李肖龙勤于学习,知识广博,文章根基深厚,著有《易传》《崔清献言行录》《见闻录》《五教编》等。

  李肖龙出生于南宋末年广东增城龟峰铺,其父李光发为宝祐元年(1253年)进士,曾任潮州通判,官至通直郎。李肖龙天资聪颖,未及弱冠,就在对经义的理解以及文辞章句的运用方面远远超过同辈人,和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不如他。李光发对此深感欣慰,感叹自己参加了一辈子的科举考试,到了晚年才得以高中,出仕做官。他希望儿子能够加倍努力,以其过人天资,早日光大李家门楣。有了父亲的鼓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李肖龙更加努力发奋地学习,终于不负众望,在咸淳七年(1271年)考中进士,成功步入仕途。

  初登仕途,李肖龙被调任赣州司户。司户一职,虽官位不高,但却掌管着一地之户籍赋税、仓务钱粮。南宋末年,内忧外患,兵荒马乱。由于缺少中央政府有力的监管,前几任的赣州司户往往都是夸大朝廷征收的额度或者是以小斗出、大斗入等方式向老百姓课收钱粮,多余的部分则中饱私囊,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李肖龙到任后,一改前任的做法,奉职守法,“一无所受”,没有将自己的富贵建立在百姓的贫苦之上。由于李肖龙恪尽职守,分文不贪,廉洁之名很快传开,连郡守都对李肖龙的洁身自好表示敬佩。

  不久,李肖龙改任循州主簿,兼代理长乐(今广东五华)县事。当时长乐县的宗族大姓欺凌那些小姓民众,压榨他们的钱财。一些民众走投无路,只能沦为盗贼,致使当地社会治安混乱。有见及此,李肖龙上任后果断采取了多项措施,对横行乡里的宗族大户进行处罚,同时采取团保之法,组织人力加强巡逻。由此,长乐县无人再敢为盗贼,治安状况大为改善。另外,李肖龙还在当地推行了一系列针对经济社会的改革,如禁止乡民从事巫术等迷信活动、改革婚姻陋习等。

  长乐县地处偏僻,农业生产水平较为落后。李肖龙到任后,随即劝课农桑,提高百姓的劳动积极性。作为一名进士出身的知识分子,他深知文化教育对于个人发展乃至地区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地处丘陵地带的长乐县而言,振兴文教刻不容缓。于是他在长乐县兴办学校,振兴当地教育。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一境安之”,百姓安居乐业。由于李肖龙政绩突出,后出任太社司令,官至朝请大夫。

  元世祖至元年间,李肖龙回到家乡广东增城出任提学一职,负责管理地方的教育工作。此时,经过宋末元初的连年战乱,增城当地的学宫早就在战火中变得破旧不堪。李肖龙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根本就没有余财用来修缮学宫。当地有一位名为郑聪老的乡民,家境富裕,平时又乐善好施。

  李肖龙:郑乡贤,老夫现任本地提学,一心想为父老乡亲们办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看这学宫荒废多年,如不修复重建,可是要断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出路呀!

  郑聪老:李大人,此话怎讲?

  李肖龙:郑乡贤,吾乃土生土长的增城人,咸淳七年考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我深知读书对于我们偏远之地的青年是何等重要,对于一方兴盛又是何等重要。学宫本就是发展地方文教的地方,如今荒废,着实不利于人才培养。人才匮乏,何谈兴旺?郑乡贤,我知道您一向乐善好施,如能出资修缮学宫,这可是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好事情呀!

  郑聪老:李大人,我知道您是为增城百姓着想,为当地发展着想。振兴文教,利在千秋!吾等定当鼎力相助!

  郑聪老被李肖龙的赤诚所感动,竟然将自己富丽堂皇的大宅院让出来,充当学宫之用,后来又捐资起建一座乡贤祠,供奉古成之等当地的名士先贤,鼓励当地学子向他们的前辈“同乡”学习,努力读书,金榜题名。《增城县志》对郑聪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颇为赞赏,认为其“以匹夫而任当世之责”,为家乡的文教事业的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福泽后世。在李肖龙的倡导和郑聪老的慷慨帮助下,增城当地的学风为之一振。

  当时,元朝廷曾多次向增城当地征兵征粮,赋役十分繁重,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此,李肖龙曾上书给当时的广东宣慰使颜正叔,现存一首名为《便民诗上颜正叔宣慰广东》的诗歌,相传就是当时李肖龙为民请命时所作。全文如下:

枯苗一着雨,田畴绿纤纤。

蛰虫一逢春,窟穴声阗阗。

余民望小定,甚于饥渴然。

昔何好弄兵,今何知服田。

急流无住鱼,晴空有飞鸢。

干戈未肯息,百里无人烟。

去年科徭童,剜疮在眼前。

父子不相保,悲泣空自悬。

新官榜往催,观者失市尘。

全活数万众,此恩大如天。

天人生能几,何饮啄皆前。

聚小盈科进,缺月及时圆。

唯求官职高,未必子孙贤。

有意行正道,愿言诗七篇。

  这首诗既写出了连年战火以及沉重的赋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又吐露出了百姓迫切希望社会安定的美好愿望。颜正叔见此诗情真意切,深受感动,遂下令恢复原来的赋税标准,大大减轻增城百姓的负担。

  李肖龙回乡后,显现出对家乡大好风光的无限热情,他走访增城的大街小巷,即兴而游、兴尽而去。兴之所至,即赋诗纪念。现在增城市内仍留有当年李肖龙游览家乡时的几处遗迹。位于广州增城区小楼镇腊布村的报恩祠是岭南地区现存少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群。其中的仓沮圣庙就留有李肖龙所作的《帽峰夏云》,从中不难感受到李肖龙欲施展抱负的壮志以及对家乡美景的喜爱。

  另一处留有李肖龙遗迹的地方,是在今广州增城区荔城街百花林水库景区当中。在水库边的摩崖石刻上镌刻留有李肖龙的两首诗作,其中一首,寄托了他对家乡山水的无比热爱以及透露出他归乡后欲与田园山林为伴,以及效仿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纵情于山水之间的无限乐趣。

  晚年的李肖龙不喜都市的繁华,好与山林为伴,曾登临罗浮山飞云顶眺望欣赏粤地之美。

  李肖龙回乡不久就染病去世。在弥留之际,他将其子召于榻前,并未多言私事,而是希望其子可以好好研读他自己撰写的《五教编》,以磨砺个人学识人品。李肖龙学识广博,其学问源于儒家经典,对诸子百家九流学说亦有所研习,尤其喜欢谈论兵法。著有《易传》《五教编》《崔清献公言行录》《见闻录》等著作,现多已亡佚。

  李肖龙生逢乱世,虽未能位极人臣,施展经世抱负,但其一生廉洁奉公,以民为本,能使一方安居乐业。当百姓为战乱赋税所苦时,又能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东莞人李春叟曾对李肖龙一生给予高度评价:“肖龙以孱然一儒生,于艰难反侧中,竖铁脊梁,为汪洋砥柱,挫折奸萌,抚翼桑梓,虽位不满其志,权不展其才,然生平大业亦略可见矣。”


  音频内容改编自《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

  《爱廉说》是由广州市纪委监委指导,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制作的一档反腐倡廉音频融媒体栏目。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