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
杨匏安,广东省香山县北山村(现属珠海市)人,号鲍庵。他是“五四”时期中国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
广东省香山县北山村(现珠海市)珠玑巷
杨匏安小学毕业后随亲戚到广州,考入两广高等学堂附设中学。后因家境困难,辍学回乡,不久东渡日本,半工半读,初步接触了西方各种流派的学说和社会思潮。
杨匏安到日本留学
杨匏安归国后,1918年在广州时敏中学任教,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这一年他开始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曾撰写了农村反封建题材的小说《王呆子》。这篇小说热情歌颂了农村雇工反抗封建剥削者的复仇行动,在“五四”前期的中国文坛,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的。
《广东中华新报》是当时广州一家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报纸。在北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家报纸从1919年6月起,创设《通俗大学校》副刊,以介绍科学知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1919年在世界革命潮流和五四运动的激荡下,杨匏安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他为《广东中华新报》撰写了五十余篇近十万字的文章,介绍西方心理学、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各种流派,为华南地区的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发表了两万多字的《美学拾零》,分别介绍了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十多位西方学者的美学观点,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美学思潮的文章。
从1919年7月起,杨匏安以《世界学说》为总标题,发表了四十一篇共两万多字的文章,分别介绍了西方各种哲学、社会科学观点,其中包括唯物论、唯心论、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实证论、机械论、实用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等等。内容所涉,几乎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流派。10月间,杨匏安发表《社会主义》一文。文中简要地介绍了欧文、圣西门、傅立叶、普鲁东和马克思等人的社会主义学说。在谈到马克思时,他赞扬《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圣典”。在《世界学说》栏目中,篇幅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是《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这篇文章连续刊登十九天次,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热情地赞颂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高度评价了它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并介绍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论,指出资本家掠夺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近代社会阶级冲突的根源。《马克思主义》一文的发表,标志着杨匏安已由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杨匏安在《世界学说》发表文章《唯物论》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杨匏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以更高的热情,继续开展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1922年2月,他为青年团广东支部的机关刊物《青年周刊》创刊号撰写《宣言》,公开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因为它能“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这篇《宣言》已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初步提出了合乎我国国情的革命策略思想,指出中国是农业国,生产的大部分都出自农民之手,除了注重劳工人运动动外,“我们尤其注重的,是农民运动”。同时号召军人要学习俄国红军,和革命者携手,共同斗争。在《青年周刊》第四至第七期,杨匏安再次发表长文《马克思主义浅说》,以更加系统和通俗的形式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为青年团的改组,以及帮助华南青年清除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无政府主义,基尔特 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掌握革命真理,起了重要作用。
杨匏安发表文章《青年心理学》
不久,杨匏安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先是到广州石井兵工厂,在工人中组织“ 十人团”的秘密团体,发动工人开展经济及政治斗争。后来,一度担任粤汉铁路局广州分局编辑主任,利用合法身份,深入广三、广九和粤汉铁路工人之中,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从中培养、吸收了一批铁路工人入党,建立了粤汉铁路黄沙地段党支部,并被选为党支部书记。1923年底,杨匏安出面在广州海傍街开办“北江商运局”,掩护党在粤汉铁路工人中的活动。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以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杨匏安与谭平山被派任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党团书记。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谭平山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杨匏安任组织部秘书,实际主持组织部日常工作。在此期间,杨匏安坚定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关于发展左派力量,依靠工农群众改造国民党的政策,选派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到全国各大区、省、市负责改组国民党工作,领导工农群众运动。由于共产党人的帮助和推动,改组工作取得很大成效。
1925年6月,杨匏安同邓中夏、苏兆征、杨殷等人,到香港发动工人罢工,以声援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当时香港不少工会领袖和工人担心罢工以后,会食宿无着,流落街头。杨匏安即以广东革命政府则政部部长廖仲恺代表的身份向工人保证,罢工工人回广州后,由政府负责解决交通食宿问题,解除了工人们的顾虑。经过一系列的组织、宣传工作,香港各工会相继发布罢工的命令,震撼世界的省港大罢工,终于爆发。
正当香港罢工工人冲破重重封锁,陆续撤离香港的时候,杨匏安于7月1日被香港警探逮捕,被监禁五十天。警方没有证据,无法入罪,只得将他“驱逐出境”。省港罢工委员会机关报——《工人之路》特号,发表了“杨匏安出狱”的消息和评论。工人搭起鲜花牌楼,举行隆重大会,欢迎杨匏安胜利归来(并欢迎俄总工会代表来粤)。9月初,杨匏安被省港罢工委员会聘为顾问。
省港大罢工期间杨匏安(右一)
杨匏安很注意同国民党左派人士共事合作,与左派领袖廖仲恺来往密切,感情深厚。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被暗杀。为了查清“廖案”真相,惩办凶犯,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廖案”特别委员会,并成立特别法庭,由杨匏安、李章达等任审判员、执行审讯案犯的工作。
1925年11月,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杨匏安当选为省党部常务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1926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又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常委。
当时,国民党右派极力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国民党改组。对于他们破坏国共合作的谬论和行径,杨匏安总是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和驳斥,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坚决的回击。有一次,五华县党部弹劾该县县长贪赃枉法,摧残党务。杨匏安主持省党部执行委员会会议,经过调查研究,认为这个弹劾案有充分理由,立即函省政府将该县长撤职查办,并命共产党员古大存等迅速回县工作。对伪装“左派”的蒋介石,杨匏安是有警觉的,很早就说过:“蒋介石是滑头仔!” 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针对蒋介石破坏革命统一战线的行径,杨匏安以中共广东区委委员的身份,召集出席第二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的共产党员开会,分析斗争形势,提出在农民运动中,应警惕国民党右派的阴谋,对右派的破坏,必须作坚决的斗争。10月中旬,在国民党执监委员暨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上,吴玉章、毛泽东、邓颖超、宋庆龄、何香凝、杨匏安等,共同努力,通过发扬民主、反对独裁等提案,揭露并打击了蒋介石扩展军事独裁的阴谋。
1926年12月29日,在国民党广东省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上,杨匏安作了关于《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组织部一年来工作报告》和补充说明。他指出:广东省党部成立之后,虽然党员数量增加,组织扩大,民众运动发展了,但党务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党员虽多而教育训练不够,党内纪律松弛,监察委员起不了督促、整饬党纪的作用,党内派别多,纠纷不已等,提醒大家由于国民党右派的破坏,统一战线潜伏着很大的危机。
杨匏安既是国民党中央的领导成员,又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会的负责人之一,出于社会习俗,难免有些亲朋为了求得一差半职找上门来,甚至送来礼物。杨匏安坚持原则,任人唯贤,严于律己,丝毫不苟,对送来的礼物,叫家人一律退回去。
杨匏安故居原址
1927年4月初,杨匏安从广州到达武汉,继续参与国民党中央的活动和全国济难会的工作,任被难同志救恤委员会常委。这年夏,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大革命失败后,杨匏安以中央监察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八七”紧急会议。其后,他按党的指示到上海、香港、南洋新加坡等地,开展地下工作。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一度被捕,因未暴露身份,经党营救出狱。出狱后在党中央机关工作。
1931年7月,杨匏安与罗绮园等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拘押在龙华监狱。他在狱中立场坚定,忠贞不屈,对蒋介石的电话劝降,置之不理。最后,蒋介石下令上海龙华伪警备司令部就地枪杀。临刑前夕,杨匏安为了最后劝告罗绮园和勉励战友坚持斗争、保存气节,写下一首千古不朽诗篇《死前一夕作示狱友》: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