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英烈传第十一期:广州“文总”六烈士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19-08-21 11:21:40   字体大小:

  

广州文总六烈士墓

广州“文总”六烈士墓

  广州市东郊银河公墓中有一块刻着“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牺牲六烈士墓”的石碑,上面写着温盛刚(中共党员)、谭国标、凌伯骥、赖寅仿、郑挺秀、何仁棠六个名字,这就是被反动军阀政府所杀害的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文总”)的六位领导和骨干成员。  


  广州“文总”成立于1933年4月,下设“社联”、“左联”和“剧联”等组织。广州“文总”由何干之(谭秀峰)任书记,谭国标任组织部长,温盛刚任宣传部长,凌伯骥、赖寅仿、郑挺秀、何仁棠都是“社联”的负责人或骨干成员。1934年1月,谭国标等六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同年8月1日,英勇就义。临刑前,他们高呼革命口号,高唱国际歌,为人民的利益而壮烈牺牲。

温盛刚

温盛刚

  温盛刚,1907年7月4日出生于广东梅县松口车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至1924年夏,他在广州市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附中读书。1924年7月,考进北京师范大学。1926年初,在北师大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反动政府到处捕杀共产党人,温盛刚也在受通缉之列,他便于1927年6月10日东渡日本,学习、研究和翻译马列主义著作。温盛刚是一个爱国青年,“九·一八”事变后,由温健公、张友渔、秦元邦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学生留日同学会,领导留日学生进行抗日救亡运动。过了不久,发生了“一·二”事件,日寇进攻上海的消息传出后,中华学生留日同学会发动了一千多名同学到中国驻日大使馆请愿,温盛刚带头向国民党的驻日大使提出和日本断交的请求,并对日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表示坚决支持十九路军的爱国行动。这次集会,又遭到日本警察的镇压。由于温盛刚及时化装逃走,才幸免于难。

  1932年春,由于日本政府的通缉,温盛刚化装返回祖国,先是在中大当代课教师,后来通过别人介绍,在合作总社谋取了一个干事的职位,以此作掩护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2年夏,他与被日本政府驱逐回来的留日进步青年何干之、谭国标一起创办《世界情势》、《一般文化》等进步刊物,由他们自己出钱印刷、自己写稿、自己发行。之后,他们与中大、女师等处的进步分子联系,组织读书会,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由于他对团结教育革命青年做了许多工作,因而为广东反动当局所仇视。1934年1月29日,温盛刚在东华西路复兴新街住所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温盛刚在狱中坚贞不屈,尽管敌人采取各种卑鄙、毒辣的手段,反复对温盛刚进行威胁利诱,但毫无结果。为了使监外的同志知道监内的情况,温盛刚通过其家属来拿取脏衣服出去洗的机会,把纸条塞在西裤夹缝中传送出去。

  在被关押的半年时间里,亲友们为他到处奔走,多方营救,但没有效果,当他得知敌人将下毒手的时候,就给亲人写了简短的遗嘱,劝慰父母不要为他的死而悲伤,要求妻子和弟弟坚决走革命的道路,完成他未竟的事业。1934年8月1日午后,温盛刚惨遭杀害,年仅二十六岁。

温盛刚弟弟温盛湘在六烈士像前

温盛刚弟弟温盛湘在六烈士像前

  谭国标,1910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县,1923年至1928年在广州市广雅中学和中大附中读书,受到大革命的影响,思想倾向进步,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谭国标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行径非常气愤。1928年高中毕业后,他与何干之一起,在广州永汉路(现在的北京路)开设一间“秋明书店”,出售进步书籍,成为联络革命青年的一个据点。不久,这间书店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查封,并以“共产党分子嫌疑”的“罪名”将谭国标逮捕。反动当局的迫害激起了进步学生的公愤,纷纷提出抗议,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反动当局才不得不释放谭国标。

  1929年春,谭国标和何干之到日本留学,考进东京明治大学社会系。在这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列主义著作,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就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因而遭到日本政府的迫害,同年12月经由上海、香港回到广州。他从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领导抗日救国为民族和人民谋福利的政党,并决心参加中国共产党。他还与何干之、温盛刚等人先后创办了《世界情势》、《一般文化》等进步刊物,并于1933年4月成立“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谭国标任组织部长。从此,他把主要精力用于组织和领导“文总”的活动。他的住处就成了秘密活动的一个据点。由于谭国标等人的艰苦卓绝的工作,“文总”的影响日益扩大,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这就引起广东反动当局的仇视。1934年1月30日,谭国标在法政路家中与爱人叶抱冰等同时被捕,谭国标被以“首要政治犯”关押在广州市维新路公安局第三监仓里。

  谭国标身陷囹圄之后,敌人千方百计企图从他的口中得到“文总”的组织情况,对谭国标施以种种酷刑,打得他血肉模糊,死去活来,但他宁死不屈,给予敌人的回答总是“不知道”三个字。他对同牢的同志说:“搞革命就必然会有牺牲,为革命而献身,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光荣。”在思想上早已作好了为民捐躯的准备。他在狱中事先写好了一份遗嘱,通过一位同情革命名叫阿超的工人把它带给已出狱的爱人,嘱咐她“要坚强起来,不要为我的死而悲伤,要劝慰母亲,把孩子抚养成人,继承我的遗志。”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934年8月1日下午,谭国标惨遭杀害。当时年仅二十四岁。

凌伯骥

凌伯骥

  凌伯骥,又名鸿业,1915年出生于广州市,原籍浙江会稽。凌伯骥的生母俞氏早年去世,继母傅氏视凌伯骥如同己出,这对凌伯骥的学习和成长有过一定的影响,凌伯骥后来经常在家里进行革命活动,如开小组会、刻印宣传品等,都得到傅氏的支持。

  凌伯骥读书聪明,小学未毕业却跳上中学,中学时期成绩优异,得到免费生的奖励,后来直升中山大学社会系。他经常到神州国光书店去阅读进步书籍,秘密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马恩著作。

  凌伯骥读书期间与中大进步教授何思敬关系密切,经常向他请教问题,深为何思敬所器重。伯骥是“文总”属下“社联”的负责人之一,积极参加中大“抗日剧社”的活动;又是《新启蒙》、《星光》、《新路线》等进步刊物的主编,发表过不少文章,成长为一位很有才华的革命知识青年。

  1934年1月28日晚,凌伯骥在丽水坊家中被捕,与赖寅仿、郑挺秀、何仁棠一起被关押在公安局第二监仓内。在狱中,凌伯骥坚贞不屈,受尽种种酷刑,却始终不向敌人供出“文总”和“社联”组织,内部的情况,保护了同志的安全。在临刑前,凌伯骥曾给亲属写了三封绝命书,一封是给父母的,叫他们不要伤心,就算少生了一个孩子;一封是给弟妹的,叫他们好好做人,将来成为一个中国的好青年;另一封是给他的亲密战友伍翠云(即伍乃茵)的,叫她坚持革命到底。

  1934年8月1日下午,凌伯骥英勇牺牲了,当时他还未满二十岁,是六位烈士中最年轻的一个。

赖寅倣

赖寅倣

  赖寅仿,乳名志深,字美恭。他生于1911年11月,是广东省清远县昆盏坳村人。1926年,赖寅仿进入清远中学,他受到当时大革命的影响,思想倾向进步。1928年,赖寅仿初中尚未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推荐去中山大学预科班学习,两年后又正式升入中大社会系。在进步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他积极参加秘密的读书会,研读马列主义著作。特别是“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热血青年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反蒋抗日的政治主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赖寅仿积极投身这一活动,曾参加中大的“社会调查队”,到广州市区海珠桥一带向苦力工人、人力车夫等作调查,并向他们讲解国内外形势,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此外,他在中大还参加“文艺研究会”“抗日剧社”等进步团体,与凌伯骥一起创办《新启蒙》杂志,发表进步文章。

  赖寅仿处事勇敢机智、有组织才能,他不仅在学校里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而且到农村去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发动农民进行抗租反霸的斗争。1933年暑假回乡期间,他以清远学生的名义揭发县长吴风声贪赃枉法行为,并在良盏召开群众大会,提出抗缴吴风声额外强加给农民的人头税(每人一元)等苛捐杂税,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县长闻讯,派出军警逮捕他,但在群众的掩护下未能得逞。赖寅仿在回广州途中,还召开过几次类似的群众大会,于是反动当局便行文至广东省府捉拿他。赖寅仿因而被迫离开了广州。经何思敬介绍,到上海暨南大学读书,参加中国文化总同盟的组织活动,并与广州“文总”及一些进步教师、同学保持联系。1933年秋,他回到广州,参加“文总”的活动,1934年1月23日,他不幸被捕,同凌伯骥、何仁棠、郑挺秀一起被关押在公安局二号牢房里。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坚贞不屈。1934年8月1日下午,赖寅仿英勇就义,时年仅二十三岁。

  郑挺秀,广东恩平县君堂乡人,1909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郑芷腴是君堂乡独醒小学(后来改为中学)的校长。郑挺秀共有兄弟姊妹九人,他排行第六。兄弟姊妹在他的影响下,后来大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有四人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郑挺秀1923年在君堂小学毕业后,升入恩平中学,1927年秋到广州考入中山大学预科,读了两年之后升入中大经济系。郑挺秀一向勤奋好学,能阅读英、法、俄、日四个国家的文字。他平时生活俭朴,把节约下来的生活费全部拿去购买书籍,日常总是手不释卷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并写了许多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他在何思敬、何干之、温盛刚、谭国标等人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大力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1933年,他参加了广州“文总”,是该组织属下“社联”的骨干分子。同年下半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到广西梧州当中学教员的机会,继续留在广州,把全部精力投身于“文总”的工作。当时他住在广州市教育南路朝观街风山书院(恩平县郑姓宗祠)内,他的宿舍就成了联络“文总”成员和恩平县学生的一个据点,“文总”的领导人经常来这里开秘密会议或油印宣传品等。他负责主编和出版《大众科学》共五期,第六期刚印好即被反动当局没收了。此外,他还参加编辑和出版《新潮》《新路线》《星光》等刊物,并参加中大“抗日剧社”的活动,大力宣传我党关于反蒋抗日的主张,揭发国民党卖国内战的反动政策。

  1934年1月28日晚,郑挺秀被捕入狱,与凌伯骥、何仁棠、赖寅仿等一起被关押在公安局的特别侦缉部的二号监仓里,在狱中,他英勇不屈,尽管敌人施以种种酷刑,均无法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还把纸条塞进脏衣服的夹缝中,通过家属把狱中情况传出去。临刑前,他还给家人写去遗言,说明自己在狱中,表示自己要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死,永不后悔的坚强意志,并勉励兄弟姊妹们要坚强奋斗。体现了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934年8月1日,郑挺秀被杀害,当时年仅二十五岁。

何仁棠

何仁棠

  何仁棠,字阴基,广东省澄迈县人(今属海南省)。1910年出生,自幼在本县读小学和中学,1930年考入中山大学经济系。他学习勤奋,处事沉着冷静,有正义感,是一个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何仁棠和中大进步同学凌伯骥、赖寅仿等人一起,积极投身这一运动。当主张反蒋抗日的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时,何仁棠曾前往福建了解情况,对抗日的军民表示支持和敬意,谴责蒋介石的卖国投降政策。他在学校里,参加了由左派学生组织的读书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阅读各种进步刊物,并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他在《现代史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经济政策。1933年,他参加了广州“文总”,成为广州“文总”属下“社联”的中坚分子。他与“文总”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温盛刚等来往很密切,经常在广州市维新南路(今起义路)的住处商谈和联系工作,撰写文章。

  1934年1月28日晚,何仁棠落入了敌人的魔掌,与赖寅仿、郑挺秀、凌伯骥一起被关在公安局的第二监仓内。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当敌人在狱中进行所谓宣判时,他鄙视敌人的判决,凡是判决书中有涉及其他人的问题,他都说:“不关他人的事。”或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宁愿牺牲自己来保护同志。他于1934年8月1日下午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