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广州红色印记第二十五期:新青年社南迁广州旧址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19-10-21 15:21:02   字体大小:

新青年社南迁广州旧址

新青年社南迁广州旧址  新青年社南迁广州旧址位于广州市中山五路昌兴街26号和28号。《新青年》是上海共产党小组的机关刊物,1921年4月,因被上海法国巡捕房查封而被迫迁来广州。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创刊,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对占统治地位的军国主义极为反感。陈独秀学识渊博,回国后在上海、安徽等地参加反清革命运动。《新青年》创办初期,杂志的撰稿者有高一涵、刘叔雅等人。1916年底,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协助陈独秀,把刊物的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吴虞、刘半农、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撰稿人后,刊物逐渐获得广大知识分子和群众的欢迎。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翻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页。五四运动是一个反帝爱国运动,也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是针对封建主义旧文化而言的。当时广州的新文化运动较为沉寂,比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落后;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新文化,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逐步在思想领域内占据着主导地位。此时广州已有许多知识青年到北京、上海以至日本、欧美等地求学,他们传回不少书刊报纸,宣传新文化的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些报刊书籍,在广州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对促使广州人民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作用。内容方面,从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逐步转向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潮,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广州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而《新青年》则由民主主义的刊物逐渐转变成社会主义的刊物,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上起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组织——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陈独秀任书记。《新青年》从第八卷开始就作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各流派进行了理论上的斗争,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青年》社迁到广州的当天,《新青年》第八卷第六期出版,继续宣传革命理论。而陈独秀于1920年12月应陈炯明的邀请,来到广州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直到1921年9月才离穗。他在广州的这段时间,继续与无政府主义者作斗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批判无政府的种种谬论。
  1923年6月,《新青年》改组成季刊,仍在广州出版,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党的领导者之一瞿秋白成为《新青年》的主编和最主要的作者之一,为建党初期的宣传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新青年》季刊第一期的发刊词“新青年的新宣言”明白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的理论性刊物的性质。“新宣言”中肯定过去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革命的产儿”,曾“成为革命思想的代表”;同时又指出“中国的真革命乃独有劳动阶级方能担负此等伟大使命”,因此,“‘新青年’乃不得不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新青年》宣传了党在革命迅速开展时期中的路线和策略,贯彻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并大力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国际工人运动经验,对反动的实用主义思想展开了深刻的批评。只是这时的党终究还是幼年的党,因而《新青年》在宣传中也就不免还杂揉着若干不明确的乃至错误的观点,但这些观点是不能掩盖它的基本功绩的。
  《新青年》是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它由1915年开始出版,中间几经变动,直到1926年最后停刊,前后共存在了10年以上。在这10年中,中国革命完成了由旧民主主义阶段到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过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国民革命运动。《新青年》是这十年中思想运动的主要中心。
  此外,党在上海成立后,为了指导全国革命运动需出版宣传刊物,于1921年9月在上海创办人民出版社,大量出版马克思列宁著作。由于当时上海的政治环境较恶劣,中共中 央局和中共广东支部研究决定把上海秘密出版的刊物,封面上印上“广州人民出版社印行”,发行地点也印上“广州昌兴街26号”或“广州昌兴街28号”字样,以掩敌人耳目。
  新青年社旧址原为两幢相连的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坐东向西,西面临街,每幢建筑面积48平方米。楼下是专门销售进步书刊的丁卜书店,二三楼为新青年社。现这两幢楼已改建为两层的民宅,一楼用作商铺及单位临时办公用地。2002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