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人士热议:直面政商交往中难点事项,给予有效规范指导
来源:广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9-12   字体大小:

政企人士热议《广州市政商交往若干场景行为指引及答疑(第一批)》

把牢接待就餐尺度 严防“舌尖上的腐败”

  风腐同根同源。回顾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通报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党员干部就是从“吃吃喝喝”中开始走向堕落。舌尖上的腐败,该如何刹住?在与企业打交道过程中,哪些饭可以吃,怎么吃不违纪?哪些饭坚决不能吃?日前,《广州市政商交往若干场景行为指引及答疑(第一批)》给出了具体解答,为公职人员在接待就餐中把握好“分寸”,坚守好“边界”提供了清晰指引。

  《指引》出台后,在政企人士和专家学者中引发广泛热议。不少受访者表示,《指引》为广大公职人员在公务、商务等活动中就餐宴请行为划出了纪律红线,明晰可为不可为之事,不仅能让他们卸下思想包袱,坦荡真诚同企业接触交往,也能打消企业的顾虑和担忧,有助于更好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政商交往既有“底气”又有“底线”。

  广州市委外办协调处处长杨泽亮:

  直面政商交往中难点事项 给予有效规范指导

  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亲”“清”二字,对领导干部而言,“亲”就是坦荡真诚与企业交往,真心实意支持企业发展;“清”则是指与企业接触交往不能存私心,不以权谋私、钱权交易。杨泽亮表示,“《指引》是对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细化落实,对接待就餐等政商交往过程中较难把握的事项,给予了切实有效的规范、指导。”

  谈及《指引》的特点、作用,杨泽亮用“形式新颖”“直面难点”“细化要求”三大特点进行总结概括。

  “形式新颖,领导干部学得明白深入。”杨泽亮以接待就餐为例说明,《指引》分别列出了“在企业就餐”“商务活动中与企业一同就餐”和“安排企业人员用餐”三个典型场景,基本涵盖了政商交往中就餐安排的所有情况,贴合实际,同时还有“红线提醒”“案例问答”“相关依据”等内容进行举例分析和阐释,领导干部可以结合自身工作“沉浸式”学习,效果良好。

  “直面难点,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杨泽亮表示,在现实工作中,领导干部一般会依照自身对党纪国法的理解与企业开展交往,但尺度把握却不尽如人意,加之落马官员违法之路往往始于一餐饭、一杯酒的教训,不少领导干部选择减少与企业接触、“躺平”自保。此次出台的《指引》列明了可以就餐的情况和标准,帮助领导干部打消顾虑、轻装上阵,更好地把握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

  “细化要求,进一步扎牢制度的笼子。” 杨泽亮认为,《指引》一方面鼓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通过正常的交往服务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不是放任没有底线的“亲”,而是有“红线提醒”。要将“亲”是要求、“清”是底线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将制度的笼子编得更细、更牢,让领导干部知晓明路,少走弯路,避免误入歧途。

  广州市尤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艳斌:

  与公职人员交往有了行为标尺 消除以往认识模糊困扰

  “企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企业也要积极建立良好的政商关系。”在沈艳斌看来,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请进来,“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主要领导到企业走访调研,往往就是直接奔赴现场一线,而且是马不停蹄连续走访好几家企业,一日下来非常辛劳,我们企业看在眼里、十分感动。如果活动结束得晚,我们由衷地想邀请他们留下吃个便饭、用个工作餐,但往往要顾虑到政商交往的纪律红线和交往规范,难免会担心自己的行为触犯纪律,给公职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就会打退堂鼓。”

  沈艳斌坦言,基于以上顾虑,在和公职人员接触交流过程中,内心就会比较拘谨,也特别担心会因一时的疏忽触犯相关纪律,给公职人员带来不良影响或误解,为此特别渴望“亲清自然融洽”的政商关系。

  “《指引》的出台,无疑给我们吃下定心丸,能不能招待公职人员就餐,怎么招待不会违纪,我们有了标尺。今后我们在与上门联系服务企业的政府职能部门交往中,就能按这个《指引》开展相关工作,消除以往政策边界不清、存在纪法认识模糊的困扰。”沈艳斌表示,《指引》专门围绕“接待就餐”问题涉及的三个典型场景列出了具体指引,还给出了红线提醒以及案例问答、执纪者说,这对政企交往具体场景给出了具体答案,很有指导意义。

  沈艳斌指出,通过学习,企业能更清晰认识到与公职人员打交道时,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务必了解清楚相关的纪律红线和禁止行为,在接待就餐方面一定要谨慎行事,严格遵守相关的纪律规定和交往规范,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或侥幸心理而触犯纪律。此外,列出的正负面清单予以具体翔实的解释,明晰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有利于指引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同企业加强更加紧密的联系交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浏览次数:
-